在易發地震的俯沖帶上,會把大量海水帶入地球內部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不解之迷  時間:2021-06-02 

  據報道,在易發地震的俯沖帶上,地球板塊俯沖到另一板塊下方時,會把大量海水帶入地球內部,這個水量多達此前預想的三倍。

 

  馬里亞納海溝底部有一處易發地震的天然地殼俯沖帶,太平洋板塊在這里俯沖到菲律賓板塊之下。

  利用此處地質構造,研究人員估算出了有多少海水會混入俯沖帶地表之下的巖石中。

  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站的海洋地質與地質物理學研究員唐娜?謝靈頓(Donna Shillington)在針對該研究的評論中寫道,這一發現將大大影響我們對地球深層水循環的理解。

  謝靈頓指出,地殼下方的水可以促進巖漿的生成,還能充當潤滑劑,增加地震發生幾率。

深層水循環

  謝靈頓在評論中寫道,水可以儲存在礦物的晶體結構中。當滾燙的海洋板塊剛剛形成時,或者當板塊潛入毗鄰板塊、發生彎折和破裂時,水都會隨之混入地殼之中。

  其中后一種過程名叫“俯沖”(subduction)。唯有發生地殼俯沖時,水才能滲入地殼深處和地幔中。

  但該研究主要作者、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分校的Chen Cai和同事們在論文中指出,人們此前并不清楚這一過程會涉及多少水量,“開展此次研究之前,每個研究人員都知道,俯沖板塊會帶下去一部分海水。”Cai在采訪中表示,“但不清楚究竟有多少水。”

  研究人員利用的數據由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中部周圍放置的一系列地震傳感器收集。馬里亞納海溝最深處距海平面近11公里。

  傳感器能夠探測到地震、以及地震在地殼中來回撞擊的回聲。Cai和他的研究團隊對地震的傳播速度進行了追蹤,據他解釋,當傳播速度下降時,就說明此處存在充滿水的巖石裂隙、或者晶體結構中存有水的“濕潤”礦物質。

  Cai介紹道,他們在距地表約30公里的地殼深處觀察到了這種放慢現象。

  利用測出的地震波傳播速度,再加上該地點已知的溫度和壓力,該研究團隊計算出,該俯沖帶每300萬年帶入地殼中的水多達3×10的18次方千克。

  海水很重,1立方米的海水重量約1024千克。即便如此,被俯沖帶拖下去的水量仍然極為驚人。Cai指出,這一水量多達此前估測結果的3倍。

  這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下去的水肯定還會上來,一般會伴隨火山噴發返回地表。

  但此次估測的、被帶入地殼的水量遠多于火山噴發的估測水量,說明科學家在估測過程中一定有所遺漏。

  Cai指出,海水總量并沒有少,因此被帶入地殼和被火山噴出的水量應當相等才對。

  但兩者并不相等,說明海水在地球內部的運動過程一定還有一些不為人知之處,Cai 表示:“未來需要針對這方面開展更多研究。”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02268
本文標題:在易發地震的俯沖帶上,會把大量海水帶入地球內部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