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昆蟲可以更好地保護地球?有些難以接受!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不解之迷  時間:2021-06-02 

  11歲的薩拉·尼漢(Sarah Nihan)在美國讀五年級,在她的語言藝術班舉辦昆蟲自助餐(Bug Buffet)之前,學生們已經了解了吃昆蟲的所有好處。

  昆蟲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飼養它們所需要的土地和水比飼養傳統牲畜(如牛)要少得多。

  所以從食物來源的角度看,食用昆蟲可以更好地保護地球。

圖1:世界上有幾十億人經常吃昆蟲,為何許多西方人覺得這讓人惡心?

  孩子們寫了許多關于吃昆蟲對環境和健康有益的文章,還觀看了亞洲人享用狼蛛漢堡的視頻。

  但莎拉還是得反復做心理建設,心里默數到三,才把那只培根奶酪味的蟋蟀塞進嘴里。

  她說:“我告訴自己,我不會輸給一只蟲子。”但嚼了幾秒鐘后,她退縮了。

  薩拉不是唯一有這種感覺的人。對大多數北美人和歐洲人來說,吃昆蟲也會覺得惡心。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保羅·羅津(Paul Rozin)指出,這不是人們對所有他們不喜歡食物的反應。

  例如,不喜歡蘆筍的人通常不會說它很惡心,他們只是說味道不好。

  但是他們會說山羊的腸子很惡心,我們似乎保留了對某些動物食品的反感。

  羅津花了幾十年的時間研究某些食物是如何成為禁忌的。

  他和其他研究人員正在試圖了解這種厭惡感從何而來,以及這種厭惡感能否被忘卻。

  地域因素

  并非人人都討厭吃昆蟲。事實上,世界上大約有20億人在吃昆蟲。

  大多數西方人(居住在北美和西歐的人)不吃昆蟲。但是西方飲食中包括的許多食物,當你仔細審視它們的時候,就會發現它們同樣可能令人惡心。

  奶酪是用霉菌和細菌制成的,在法國和其他國家盛行的蝸牛大餐是用煮熟的蝸牛做成的,蝦和龍蝦看起來有點像巨型蟲子。

  事實上,它們是節肢動物,與昆蟲和蜘蛛屬于同一類群。

  圖2:學校舉辦了“昆蟲自助餐”活動,任何不能忍受這些干烤昆蟲(或者含有昆蟲的零食,如蟋蟀片或蟋蟀煎餅)的人,都可以選擇吃粘性蠕蟲

  那么,為何西方人會避開螞蟻、蚱蜢和其他爬行動物呢?

  這個問題引起了朱莉·萊斯尼克(Julie Lesnik)的興趣,她是密歇根州韋恩州立大學的人類學家,重點研究人類飲食是如何進化的。

  萊斯尼克是個挑剔的食客。她從來沒有打算研究食用昆蟲,更不用說吃昆蟲了。

  但在南非做研究時,她發現早期人類的靈長類祖先使用骨制工具挖掘白蟻丘,這表明遠古人類吃昆蟲。

  那么,西方人是什么時候以及為何不再不吃昆蟲的呢?

  許多研究人員認為,隨著遠古人類在農業活動中更容易獲得食物,就漸漸放棄捕食昆蟲了。

  如果土地可以養活莊稼和放牧牛羊,為什么還要捕食那些熱量更少、更加分散的小蟲子呢?

圖3:盡管許多北美人覺得吃蟲子很惡心,但世界上很多人還是喜歡吃昆蟲

  其他人則通過觀察氣候來解釋這個謎題。熱帶國家有充足的陽光,這就產生了更厚的植被和更多種類的昆蟲。

  萊斯尼克說,當人們有很多選擇的時候,就更有可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昆蟲。但是在更遠的北方,冬天的時候昆蟲是不存在的。

  這兩個想法都有道理。最早的歐洲人生活在18000至22000年前,這段時期被稱為“最后的冰川期”。

  冰雪覆蓋了北美和北歐的大部分地區。為了生存,人們不得不獵殺鹿和其他大型動物,同時周圍也不會有那么多又大又多汁的蟲子了。食蟲習慣是否取決于人們生活的地理位置?

  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萊斯尼克收集了可能影響人類是否食用昆蟲的各種因素。

  其中一個因素就是農業。遠古以采摘為生的人類,很可能以昆蟲為食。但是那些飼養動物和種植莊稼的人,可能會把昆蟲看作害蟲,這可能會降低昆蟲對人類的吸引力。

  然而,當萊斯尼克查看當前以昆蟲為食的國家地圖時,她發現許多國家的農業都很發達。

  她還收集了每個國家適合耕種的土地份額的數據。如果農業是人們吃昆蟲的關鍵因素,她預計在可耕種土地更多的地方,人們會少吃昆蟲,但事實并非如此。

  她也考慮了其他因素。例如,也許吃昆蟲的人生活在貧窮的國家,或是他們沒有足夠的農業食物。

  如果這些理論是正確的,萊斯尼克預計在人口擁擠的國家或低收入國家會發現更多的食蟲群體。

  然而,萊斯尼克發現,食蟲與GDP、人口密度之間沒有聯系。所以,昆蟲不僅僅是貧困人們的備用食物。

  圖4:研究人員發現,緯度(在赤道以北或以南多遠)是吃昆蟲的最大影響因素,溫暖地區的人吃得更多

  萊斯尼克說:“事實證明,你在世界上所處的位置是主要影響因素。”在每10個人中,僅憑緯度就能預測出8個人吃昆蟲的可能性。、

  萊斯尼克說,世界上比較溫暖的地區,人們會有更多的蟲子吃。實際上,地理學也解釋了早期西方人不吃昆蟲的原因。但這并不能解釋個人生理反應——惡心。這種惡心不僅存在于西方文化中,而且跨越了國界。

  為啥會感到“惡心”?

  萊斯尼克認為,西方人對昆蟲的“惡心”反應來自于旅行。隨著早期歐洲人開始遠行,他們接觸了其他文化。 

 1493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的加勒比探險隊成員寫下了他的所見所聞:“那里的人吃地上所有能找到的蛇、蜥蜴、蜘蛛和蠕蟲。”他把新大陸的人比作動物。

  萊斯尼克說,像這樣的文章表明,“歐洲人認為他們遇到的人是野獸,因為他們吃昆蟲”。

  她說,當西方人殖民其他文化時,他們需要讓自己的文化更優越。她認為,這需要加強西方人對吃昆蟲的厭惡感。

  萊斯尼克說,在一種文化中,厭惡也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信息習得。我們并不一定生來就認為昆蟲是惡心的。她說:“如果孩子嘗試把蟲子放進嘴里,許多家長不鼓勵這種行為,還會告訴孩子這很惡心。”

  如今,歐洲人和北美人并不是唯一認為吃昆蟲惡心的人。這種厭惡情緒正在向低收入國家的人們蔓延,這些人過去習慣吃昆蟲。 

 阿諾德·范豪斯(Arnold van Huis)是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的熱帶昆蟲學家,他在西非國家尼日爾進行蚱蜢研究時,注意到這種態度的轉變。

  范豪斯稱,采用西方生活方式后,人們會說:“我們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們不再吃昆蟲了。”他們去吃漢堡包,而不去吃好吃的蚱蜢。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02281
本文標題:食用昆蟲可以更好地保護地球?有些難以接受!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