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在緬甸發現了蛙類琥珀化石!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不解之迷  時間:2021-06-02 

         在遙遠中生代的緬甸叢林中,生活著和現代完全不同的物種,它們或在水潭或在陸地繁衍生息,直到湮滅。幸運的是,它們生活的記錄以各種形式保留了下來。

緬甸琥珀中的四枚蛙類琥珀(手模/法逍;攝影/陳海瀅、章佳杰)

  中美兩國科研團隊首次在緬甸發現了中生代蛙類琥珀化石標本,鑒定并報道出一個全新的蛙類物種。該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刊物、自然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本次發現的蛙類琥珀化石共有四件,由科學家們于2015~2016年間陸續在緬甸發現,并在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及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等項目資助下,完成了對這些化石的分析鑒定工作。

  據悉,這是人們首次在緬甸地區發現的蛙類琥珀化石,歸屬于大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時期,成為迄今為止發現最古老的蛙類琥珀化石記錄。此前僅在墨西哥和多米尼加兩地發現過蛙類琥珀化石,且均來自約2000至3000萬年前的新生代時期。

琥珀蛙的正型標本(攝影/陳海瀅、章佳杰)琥珀蛙的正型標本(攝影/陳海瀅、章佳杰)

   這項研究的領銜科學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告訴記者:“這四件蛙類化石標本保存情況完好,其中一只體長2.2厘米,保存了包括了頭骨、部分脊椎以及大部分四肢在內的骨架。還有一只體長約7毫米,保存了頭部之外的全部身體部分以及大量軟組織,其它兩個個體保留了肢部。”

  顯微CT為這些小型蛙類提供了了詳細的、立體的三維解剖結構,這在傳統的蛙類化石中是難以實現的。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副研究員白明對記者表示,這批標本中最重要的一件,有些許腐爛,已經暴露出骨骼,這種情況反而對顯微CT等無損設備的成像十分有利,通過對CT數據的重建、分割和融合,學者們最終無損得到了所有骨骼的高清3D形態。

琥珀蛙的幼體標本(攝影/陳海瀅、章佳杰)琥珀蛙的幼體標本(攝影/陳海瀅、章佳杰)

李墨琥珀蛙復原圖(繪圖/Damir G Martin)李墨琥珀蛙復原圖(繪圖/Damir G Martin)

  根據化石提供的細節,科學家推斷,這些化石標本與現生的產婆蟾超科(Alytoidea)/盤舌蟾超科(Discoglossoidea)蛙類非常相似,但分析其綜合特征,又有別于以往發現的該科中的其它蛙類。因此,科學家將其鑒定為新屬新種,并將其命名為:李墨琥珀蛙(Electrorana limoae),以提示這一新的屬在琥珀之中發現,同時向化石標本提供方、琥珀收藏家李墨女士致敬。

  與此同時,科學家根據琥珀蛙發現地(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琥珀產區)其他動植物琥珀提供的信息,模擬出琥珀蛙當年的生境。他們推斷,這些琥珀蛙曾經很可能就在緬甸地區的“琥珀森林”水潭附近活動,以蚊、甲蟲、蜘蛛等無脊椎動物為食。

琥珀蛙的生態復原圖(繪圖/Damir G Martin)琥珀蛙的生態復原圖(繪圖/Damir G Martin)

 

        主要研究者之一大衛·布萊克本教授指出:“我們發現的蛙類體型嬌小,它們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濕的熱帶環境中,不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針葉樹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并一直保存至今。”

  本次發現的琥珀蛙化石標本,不僅提供了詳盡的中生代蛙類化石形態特征,同時也揭示了琥珀蛙與溫帶地區的產婆蟾等類群,在白堊紀時期的地球占據了比以往所知更加廣闊的棲息地。

      琥珀是樹脂形成的化石,因其特殊的質地與美麗的色彩被視為珍寶。琥珀不同于其他種類的化石,其中常常有包裹體。這些包裹體可以是非生物成分,也可以是生物成分,是樹脂在石化之前包裹的物質。包裹在琥珀中的生物成分有細菌、藻類、真菌、高等植物、節肢動物、甚至是脊椎動物等。包裹有動物的琥珀在中國收藏者中被統稱“蟲珀”。

     樹脂埋藏于地層中逐漸石化并變成琥珀的過程被稱為琥珀化(amberization),琥珀化的過程緩慢而輕柔,對于保存昆蟲等細小和柔韌的生物體非常有利,因此保存于琥珀中的化石往往是同類化石中最為完整和精細的。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02431
本文標題:科學家首次在緬甸發現了蛙類琥珀化石!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