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庸人會突然變成天才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不解之迷  時間:2021-06-02 

         胼胝體發育不全是一種兒童罕見病。胼胝體發育不良可出現智力輕度低下或輕度視覺障礙或交叉觸覺定位障礙。嚴重者可出現精神發育遲緩和癲癇。因腦積水可發生顱內壓增高。嬰兒常呈痙攣狀態及錐體束征。

      利維坦按:還記得電影《雨人》中的雷蒙德·巴比特嗎?他的原型人物是金·匹克(Kim Peek)——一位具有驚人記憶力的大腦異常者,典型的學者綜合征(Savant syndrome)者。他讀過的書全部能夠背出來,讀書時每頁只需要約10秒鐘,在他的記憶中存儲著約1.2萬本書。他對125年內的文獻資料了如指掌。金出生時因巨頭畸形導致小腦受損,更嚴重的是他胼胝體發育不全,連接兩個大腦半球的神經束完全缺失,有人懷疑他的神經通過其他連接方法來補充胼胝體的缺乏而加強了他的記憶力。

金·匹克(1951-2009)

  而本文中出現的丹尼爾·塔梅特可以背誦圓周率至小數點后第22,514位……實為天賦異稟。當然,不論頭部遭受重擊、被閃電擊中,還是中風,腦部受損后的神經重組一直是個巨大的謎團。正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我們驚訝于大腦驚人的適應性的同時,也無法指望著哪天遭雷劈了之后就忽然成了一代大師……

  那是1860年的夏天,書商埃德沃德·邁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碰到了一個問題——他的書快賣完了。他將位于舊金山的書店暫時托付給自己的兄弟,乘坐驛站馬車去補充存貨。他渾然不知自己即將永遠改變世界。

  馬車到半路,經過德克薩斯州東北部時遇上了麻煩。車夫抽斷了他的鞭子,馬兒們拔足狂奔起來,馬車沿著一段陡峭山路直沖下去,最終沖出道路撞到了樹上。邁布里奇被甩到空中,腦袋撞上了一塊巨石。

  9天后,他在150英里(約合241公里)外的一所醫院中醒來。這場意外給他留下了一系列后遺癥,包括視覺重影、頻發痙攣和嗅覺、聽覺、味覺失靈。但他性格上的變化最為劇烈。

腦損傷后,邁布里奇制作的連續運動攝影作品。圖源:Widewalls腦損傷后,邁布里奇制作的連續運動攝影作品。

  遭遇事故前,邁布里奇是個友好開朗的人,商業頭腦很不錯。醒來后,他變得常常冒險,性情古怪,喜怒無常,之后還謀殺了他妻子的情人[編者注:1874年,邁布里奇射殺了據說是他的太太的情人的哈里·拉金(Harry Larkyns),但被陪審團認為他的行為屬于自衛殺人,所以無罪釋放。之后的1875年,他在中美洲游歷了超過一年,去尋找攝影題材]。他還很可能成了個天才。

  數千年來,人們對這個問題提出了無數猜想:富有創造性的洞察力因何而生?如何讓自己變得更有創造力?按科學家的說法,它可能源于從疲勞到無聊的一切心理狀態。而諸位天才本人對此則有不同見解,然而這些理論不怎么令人信服。柏拉圖稱,創造力是神授的癲狂的結果。還是說,如弗洛伊德所堅信的那樣,創造力是性欲的升華?柴可夫斯基認為,靈光一現的頓悟時刻源自冷靜的思考和技術性的知識。但直到最近為止,絕大多數理性的人都達成了一點共識:創造力誕生于我們頭顱中那團脆弱的粉色物質。不必說,擊打、刺穿、電擊、射穿大腦,切除一部分大腦,或是使大腦缺氧都會令當事人所擁有的任何宏偉想象毀于一旦。

埃德沃德·邁布里奇從一輛驛站馬車中被甩了出來——然后成為了一位富有創造力的天才。圖源:Alamy埃德沃德·邁布里奇從一輛驛站馬車中被甩了出來——然后成為了一位富有創造力的天才。

  但實際上,有時候事實恰恰相反。

  事故發生后,邁布里奇恢復許久,終于能乘船去英格蘭。在那里,他的創造力真正地發揮了出來。他拋下書店的生意,轉而成為了全世界最有名的攝影師之一。他同時也是一位多產的發明家。事故發生前,他名下沒有一項注冊專利;遭遇事故20年后,他至少申請了10項專利。

  1877年,他和人打了個賭,并在賭局中將攝影和創造發明結合了起來。他有個叫利蘭·斯坦福(譯者注:Leland Stanford,美國實業家、政治家,他和妻子共同創辦了斯坦福大學)的朋友,是位富有的鐵路大亨,斯坦福堅信馬兒能飛。確切地說,他堅信它們在奔跑時四足會同時離地。邁布里奇不這么認為。

圖源:Fine Art America

  為了證明這點,他沿著一條賽馬跑道擺好12臺照相機,每臺相機連著一根絆腳線,這樣在斯坦福的愛馬“西方世界”(Occident)跑過時,相機快門就會自動觸發。接下來,他發明了一種儀器,并將其簡單粗暴地命名為“動物實驗鏡”(zoopraxiscope),這種儀器可以將數張圖片連續投影播放,這樣就顯得圖像在運動。令他大吃一驚的是,馬兒在飛奔時確實短暫地懸在空中。邁布里奇拍攝了有史以來的第一部影片——同時,他用它證明,沒錯,馬兒會飛。

        喬恩·薩金在一次中風后由脊骨按摩治療師改行成了藝術家。

   邁布里奇由一位普通的賣書商變成了極富創造力的天才,這樣突兀的人生轉折引得人們猜測,這正是他所遭遇的那場事故導致的直接后果。他有可能患上了“突發性學者綜合征”(sudden savant syndrome),患者在遭遇腦損傷或患上腦疾病后會獲得出眾的能力。這種病癥極為罕見,全球只有25例確診病例。

托尼·奇科里亞作曲的沖動來自一次被閃電擊中之后。圖源:thinking musically托尼·奇科里亞作曲的沖動來自一次被閃電擊中之后。

  托尼·奇科里亞(Tony Cicoria)便是其中一例,他原本是一位整形外科醫生,1994年在紐約一座公園里被閃電擊中。閃電直直穿過他的腦袋,令他產生了難以抗拒的彈鋼琴的沖動。一開始,他只彈奏前人的樂曲,但很快他就開始將自己腦中一刻不停地流動著的旋律付諸筆端。現在他是一位鋼琴家、作曲家,同時也是一位執業外科醫生。

中風后的薩金和他的畫作。圖源:Tacy Cresson中風后的薩金和他的畫作

  另一例病患是喬恩·薩金(Jon Sarkin),他在一次中風發作后由脊骨按摩治療師改行成了藝術家。中風后,他幾乎立刻就產生了繪畫的沖動。當時,他正在醫院接受“各式各樣的”療法——語言療法、藝術療法、物理療法、職業療法、心理療法——“然后他們往我手里塞了支蠟筆,說‘想畫畫嗎?’我說‘行啊。’”他說。

  他的第一位繆斯女神是他家中(位于馬薩諸塞州格洛斯特市)的一株仙人掌。這株仙人掌是手指形狀的,就像你在20世紀50年代的西部電影里看到的一樣。他的畫作從一開始就十分抽象:一些版本中的仙人掌很像蜿蜒擺動的綠蛇,另一些則是紅色的之字形樓梯。

  自此,他的畫作開始在《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上發表,出現在專輯封面上,還成為了一位普利策獎得主的著書封面。這些畫作通常單幅售價在10,000美金左右。

  最驚人的病例是杰森·帕吉特(Jason Padgett),2002年,他在華盛頓州塔科馬市的一家酒吧遭遇襲擊。遇襲前,帕吉特是個大學輟學生,在一家日式床墊商店工作。他的人生樂趣就是參加派對和泡妞。他對數學毫無興趣——他在學校里甚至都沒上過代數課。

  但在那天晚上,一切都天翻地覆。起初,他因嚴重的腦震蕩被送往醫院。“我記得,當時我覺得所有東西看起來都很怪誕,但我以為那只是因為他們給我注射了麻醉劑,”他說,“然后第二天早上我醒來,打開水龍頭。水流看上去如同細細的、螺旋向下的切線(與曲線只有一個交點的直線)。”

       當你頭上被人猛擊一下,其效果類似于一劑LSD迷幻藥。

 

 

帕吉特與他花了9個月繪制的可視化霍金輻射圖。圖源:New York Post帕吉特與他花了9個月繪制的可視化霍金輻射圖。

  從那時起,帕吉特的世界里就充斥著幾何形狀和網格線。他開始癡迷數學,如今他因將圓周率等公式繪成圖畫而聞名。在今天的他看來,自己以前居然不知道正切線是什么,這簡直不可思議。“我確實覺得自己是兩個人,我父母也這樣講,好像有兩個孩子一樣。”他說。

  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它的原理是什么?它能否向我們解釋天才之所以成為天才的原因?

  目前有兩種主流觀點。第一種看法是,當你頭上被人猛擊一下,其效果類似于一劑LSD迷幻藥。一般認為,致幻藥物通過提高大腦中的血清素水平(即所謂的“快樂荷爾蒙”)來增強創造力。這會使人產生“聯覺”,大腦中至少兩個區域被同時激活,于是原本分離的感官連接了起來。

  許多人不需要藥物也能獲得這種經歷:大約5%的人群都擁有某種聯覺,其中最常見的是“字形-色彩聯覺”,即把詞語和色彩聯系在一起。例如,演員杰弗里·拉什(Geoffrey Rush,編者注:以《鵝毛筆》和《國王的演講》等電影聞名)就認為星期一是淺藍色的。

  當大腦受傷時,死去的和垂死的細胞滲出血清素,漏到周圍的組織中。從生理學角度來看,這似乎會促使大腦各區域間生成新的連接,就像LSD一樣。在心理層面上,這會讓患者將看起來毫無關系的事物聯系起來。“我們此前曾發現過永久性的改變——你能確實看到大腦中出現了原本不存在的連接。”佛羅里達州布羅加德多感官研究實驗室(Broggard Lab for Multisensory Research)的主管、神經科學家貝利特·布羅加德(Berit Broggard)如是說。

 演員杰弗里·拉什患有聯覺癥,患者的一種感官受刺激時會影響到另一感官,例如“聞到”或“嘗到”顏色。圖源:Alamy 演員杰弗里·拉什患有聯覺癥,患者的一種感官受刺激時會影響到另一感官,例如“聞到”或“嘗到”顏色。

  但還有一種可能。第一條線索出現在1998年,當時,一群神經科醫生注意到,他們負責的5位癡呆癥病人同時也是藝術家——而且是出類拔萃的藝術家。確切地說,他們都患有額顳葉癡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這種病癥比較罕見,因為它只影響大腦的部分區域。比如,負責視覺創造力的部分可能未受影響,但負責語言和社交技巧的部分卻會逐漸受損。

  其中之一是“5號病人”。53歲時,他曾在本地一座公園中參加過短期的繪畫課程,盡管他此前對這類東西并無興趣。恰巧就在這個時候,他患上了癡呆癥;數月后,他開始出現語言障礙。

  很快,他變得易怒、古怪,并且產生了在街上找錢的強迫癥狀。雖然他的病情正逐漸加重,他的畫技卻越來越好,從簡單的靜物畫進展到了攝人心魂的印象派畫作,描繪的是他孩提時代的建筑。

  為了搞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科學家們對5位病人的大腦做了3D掃描。他們發現,5例病患中有4例左半腦受損。20世紀60年代一項獲得諾貝爾獎的研究表明,大腦的左右半球各有分工,總體來說,右半球掌管創造力,左半球則是邏輯和語言的中心。

        自閉學者綜合征患者擁有超人的技藝,幾乎可以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通才媲美。

      但大腦左半球也有點霸道。“左腦通常占據主導地位,”布羅加德說,“它會抑制非常邊緣的思維模式——具有高度原創性和創造性的思維模式,因為這種抑制對我們的決策能力和進行日常生活的能力有益。”這一理論認為,隨著患者的左腦受損逐漸加重,右腦便可恣意馳騁。

  該理論得到了其他數項研究的支持,其中一項研究發現,通過暫時減弱健康的志愿者的左腦活動并刺激其右腦活動,可以激發被試的創造力。“(研究負責人)艾倫·辛德(Allen Synder)的成果得到了其他人的驗證,所以我認為這一理論是可靠的。”威斯康辛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病專家達羅德·特雷費特(Darold Treffert)這樣說道,他研究學者綜合征至今已有數十年。

  但那些更主流的天才呢?這一理論是否同樣適用于他們?

  讓我們以自閉癥為例。丹尼爾·塔梅特(Daniel Tammet)能用驚人的速度完成復雜至極的數學運算,“畫貓的拉斐爾”戈特弗里德·明特(Gottfried Mind,瑞士自閉癥畫家)則能畫出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貓。這些所謂的自閉學者綜合征患者擁有超人的技藝,幾乎可以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通才媲美。

戈特弗里德·明特是一位藝術型學者綜合征患者,他畫的貓纖毫畢現。圖源:Alamy戈特弗里德·明特是一位藝術型學者綜合征患者,他畫的貓纖毫畢現。

  據估計,有多達1/10的自閉癥患者同時患有學者綜合征,同時,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自閉癥是和較高水平的創造力聯系在一起的。盡管很難證明,但有人猜測許多科學界、藝術界的巨匠都患有自閉癥,包括愛因斯坦、牛頓、莫扎特、達爾文和米開朗基羅。

  一種理論提出,自閉癥的成因是幼年時期左腦血清素水平過低,這使得該區域無法正常發育。和突發性學者綜合征一樣,這會讓右腦變得更為活躍。

      他們通常可以正常生活,但同時也對某物有著狂熱的癡迷。——貝利特·布羅加德,神經科學家

 

 

 丹尼爾·塔梅特是一位因患有學者綜合癥而擁有超常智力的英國作家,有“腦人”(Brain Man)之稱。他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能夠正常交流并把他腦中信息處理的過程表達出來的自閉學者,這讓他受到了許多神經科學工作者的關注。圖源:Optimnem       丹尼爾·塔梅特是一位因患有學者綜合癥而擁有超常智力的英國作家,有“腦人”(Brain Man)之稱。他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能夠正常交流并把他腦中信息處理的過程表達出來的自閉學者,這讓他受到了許多神經科學工作者的關注。

  有趣的是,許多突發性學者綜合征患者也會出現自閉癥的癥狀,包括社交困難、強迫癥和(對某些事物)不顧一切的狂熱興趣。“我的癥狀嚴重到如果我有鈔票,我就會在上面噴來蘇爾消毒液(Lysol),然后將它扔到微波爐里轉上幾十秒,確保細菌一點不剩。”帕吉特說。

  “他們通常可以正常生活,但同時也對某物有著狂熱的癡迷。”布羅加德說。這是突發性學者綜合征患者身上普遍存在的情況。喬恩·薩金將他的藝術比做一種本能。“這感覺不像是我喜歡畫畫,而是我必須畫畫。”他的畫室里藏有數千幅完成的和未完成的作品,上面時常潦草地涂滿了曲線、單詞、網狀線和重疊的圖畫。

 人們認為許多創造力豐富的天才——如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也許都是自閉癥患者。圖源:Alamy 人們認為許多創造力豐富的天才——如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也許都是自閉癥患者

      事實上,突發性學者綜合征患者在提高技藝方面很下苦功,盡管他們常常并不需要這樣做。“我是說,我做了很多的練習。天賦和努力,我認為這兩者不能分開——你練得越多,就做得越好。”薩金說。帕吉特對此表示贊同:“當你像這樣專注于某事時,你當然會發現一些東西。”

  邁布里奇也不例外。在那場賭局后,他搬家到費城,繼續熱情滿滿地用膠片拍攝物體動作的過程;他拍下各種各樣的運動,如上下樓梯,還有(說來奇怪)他自己裸體揮動鶴嘴鋤的樣子。1883年至1886年間,他拍攝了超過10萬張照片。

  “至少在我看來,盡管他們能提高自己的能力,但應該注意到,這一能力仍然是突然出現,并且能長久保持的。”特雷費特說。隨著我們對突發性學者綜合征的了解越來越深入、全面,我們期待最終能夠解鎖自身潛藏的精神力量——也許需要藥物和外部設備的輔助。

  但在那一天到來之前,我們這群凡人也許可以轉而試試多花點時間來努力。畢竟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肯發奮奮斗,是沒有不成功的。

    努力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無數與努力有關的事例歷來為人們稱道,車胤“螢入疏囊”是努力;孫康“雪映窗紗”是努力;匡衡“鑿壁偷學”是努力;蘇秦“懸梁刺股”是努力;祖逖“聞雞起舞”也是努力,努力使他們最終都成就了一番偉業。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02435
本文標題:有些庸人會突然變成天才的原因是什么?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