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2]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后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3] 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圖片來自網絡
曹操軍事上精通兵法,重賢愛才,為此不惜一切代價將看中的潛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并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在《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
作為一代梟雄,曹操的墓地到底在哪里,歷史上有很多說法,尤其是七十二疑冢的傳說流傳甚廣。2009年,我國終于確定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主為曹操,并成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
據最新報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近日公布了曹操高陵2016-2017年度考古發現,最關鍵的是基本確認找到了曹操的遺骸。
據悉,本次在曹操墓墓室內發現三具遺骸,其中的男性遺骸比較完整,判定為60歲左右,專家鑒定后確定為曹操。
另外兩具遺骸都是女性,一名50歲左右,一名20歲左右,極可能是曹丕之母卞氏,以及曹操長子曹昂之母劉氏。
不過歷史記載,曹操夫人卞氏是合葬進曹操墓的,而卞氏死時70歲左右,因此女性骸骨的身份仍有待確認。
目前,曹操墓附近正在就建設博物館,起到展示和保護的作用,建成后南北跨度可達120米,而為了配合博物館建設,曹操墓未來兩三年不會再有大的發掘動作。
本文標題:曹操墓地被發現,并找到其遺骸,確認為曹操!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