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一架小型飛機2014年1月19日遭閃電擊中,墜毀東部一處海灘并起火,所載4人悉數遇難。
事發中午時分,這架“派珀·塞尼卡”型渦輪螺旋槳飛機從東部巴布亞地區飛往泗水,飛臨馬魯古群島的圖阿爾市時遭遇暴風雨。飛機遭遇強風和暴雨,隨后被閃電擊中,墜毀一處村莊附近。被閃電擊中后,飛機左翼斷裂,然后飛機似乎向一側傾斜,最終墜落地面并起火。
意外打個雷,都能把地上的人們嚇個夠嗆。但即便在天上飛的航空器,也難以避免。當閃電擊中飛機時,會對電子裝置造成嚴重的破壞,旅客們顯然都不希望遇到這樣的事。 好消息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們剛剛提出了一個新的設想。其有望極大地減少飛機與雷電親密接觸的概率,但方法聽起來可能有些老套。 在近日發表在《美國航空航天協會期刊》上的研究報告中,MIT 科學家們解釋了他們的防御原理 —— 提前給飛機充好電!
(圖自:Joan Montanya / 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
雖然聽起來有些奇怪,但結果還是令人信服的。MIT News 寫到:
當飛機經過一個環境電場時,其外部電勢本是通體平順的。但當外部電場讓飛機極化時,航空器的一端就會帶有更多的正電荷、另一端又帶有更多的負電荷。
當極化越來越嚴重時,它就會產生一種高傳導性等離子流,即正極性(positive leader),而這也是被雷擊之前一刻的階段。
因此,為了抵消正電荷引發的雷擊因素,我們可以臨時給機身加上負電荷。這種方法簡單粗暴,讓飛機變得不太可能被雷電吸引到,從而極大地降低飛機被閃電擊中的幾率。
論文合著者、MIT 航空航天系的 Jaime Peraire 解釋到:
我們試圖讓飛機盡可能不被閃電擊中,除了這種技術解決方案,我們還在研究這個過程背后的物理學原理,因為大家對這一領域理解的并不多。
當前這套系統僅邁過了概念驗證,研究人員們在一個受控的環境下、對一個縮比飛機模型進行了測試。
盡管距離實用還有一段時間,但他們已經制定了讓無人機在雷暴中穿梭、以便在現實世界中開展系統測試的計劃。
本文標題:飛機應該避開雷擊?科學家提出了這么一個設想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