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非鳥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如今僅存鳥類,大多數科學家都認可“鳥類屬于恐龍”的說法。
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雙腔龍可能超過50米,而最小的蜂鳥可能還不到10厘米。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草食者和兇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
似乎每個人在孩童時代都對恐龍充滿了好奇。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傾聽科學老師講解恐龍如何生存和死亡的情況,我們觀看關于爬行動物統治地球的紀錄片,不少人在成年后會認為了解了不少恐龍的知識。一項關于新品種恐龍發現頻率的新研究表明,我們可能認為這一切都是錯誤的,并且我們對人類接管地球之前數億年的了解可能在未來一兩年內發生巨大變化。
我們所了解的恐龍歷史就是我們能夠從它們留下的殘骸中拼湊出來的。處理這些稀少的證據對古生物學家來說一直是一個挑戰,但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里,發現新恐龍的頻率急劇增加。這些新的發現不斷改變著我們對史前生物的認識,而且不久之后,我們回顧先前的假設,并發現這些猜測是如何誤導的。
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Jonathan P. Tennant解釋道:“這是一篇很好的論文,顯示在過去的20年中,這些屬的恐龍屬名稱以及這些屬的標本數量大大增加。 這對我們對恐龍多樣性的理解有著深遠的影響,尤其是當這些發現在時間和空間上不均勻分布時。我們對化石記錄的認識仍存在巨大差距,在空間和地質時代,快速發現的速度正在改變我們認為我們對恐龍的許多認識。”
例如,強大的霸王龍一直被認為是終極捕食者,但最近的發現表明,它可能也是一種食腐動物,以動物尸體為生,而不是在饑餓時尋找新鮮的獵物大餐。
本文標題:新品種恐龍發現頻率,霸王龍可能也是一種食腐動物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