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8日,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H370號航班在執行由吉隆坡飛往北京的航線途中失去聯系。
飛行員為Zaharie Ahmad Shah,馬來西亞籍,現年53歲(2014年)累計飛行時數達18365小時,于1981年加入馬航。
副駕駛為Fariq Ab.Hamid,馬來西亞籍,年齡27歲(2014年),總計飛行時間2763小時,2007年加入馬航。
該機2014年3月8日01:20在胡志明管制區同管制部門失去通訊聯絡,同時失去雷達信號。經向相關管制部門聯絡證實,該機一直未與中國管制部門建立聯絡或 進入中國空管情報區。失聯客機失蹤地點為北緯06°55′15″,東經103°34′43″。
據報道,參與搜索馬航MH370飛機的“海床建設者”號日前在澳大利亞珀斯南部的港口靠岸。 它此前在印度洋海域開展搜索任務時,曾連續3天關閉通訊應答設備,其“失聯”的原因引起外界的各種猜測。
報道稱,“海床建設者”號于6日恢復了通訊連接,8日停靠在亨德森港,但該船所屬的美國海洋無限公司方面卻拒絕透露它此前“失聯”的原因,只是表示在繼續搜索之前,該船先會在港口“短暫停靠”。
有猜測說,“海床建設者”號或許已經找到了失聯的馬航MH370飛機殘骸,但所屬公司或許需要在公布消息前,先與馬來西亞政府確認費用支付情況。
據了解,“海床建設者”號于今年1月2日從南非德班港出發,開始了對馬航MH370飛機的搜索工作。根據此前的協議,如果該船無法找到該飛機,就無法獲得報酬。若海洋無限公司的搜索船能夠在90天內找到飛機,馬來西亞政府就會支付該公司逾55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4億元)的酬金。
報道稱,搜索船使用聲納掃描設備開展搜索,計劃搜索的區域位于“第七弧線”外圍。此前航空領域的專家認為,“第七弧線”范圍內的120平方公里海域是MH370最有可能耗盡燃料墜入大海的地方。
此外,圍繞本次“海床建設者”號的“失聯”,網上也有另一種猜測,認為該船或許并沒有找到MH370客機,而是在繞著一艘沉船的殘骸兜圈子,該船可能是100多年前沉沒的秘魯運輸船,當年在駛往悉尼的過程中消失。
最新進展
2017年4月21日,澳大利亞當局表示,澳方利用波音777飛機襟翼進行的海洋漂移軌跡分析顯示,MH370客機的墜毀地點很可能位于先前水下搜索區域的北部。這項分析與澳大利亞去年公布的馬航客機搜尋報告結論一致。
澳大利亞運輸安全局公布聲明稱,澳政府海洋學家利用與MH370客機同機型的波音777飛機襟翼進行了這項海洋漂移分析,并得出了與此前的報告相同的分析結果。
2017年7月13日,在非洲東部的印度洋島國塞舌爾群島發現兩塊疑似馬航MH370客機的殘片,該國已將這項發現通報馬來西亞政府以便展開調查。
本文標題:MH370搜索船“失聯”三天,引起外界的各種猜測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