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輻射是一種包含伽瑪射線、高能質子和宇宙射線的特殊混合體。至今,人類的航天員基本上從未經歷過完全劑量的太空輻射。即使是長年運轉的國際空間站,由于它的軌道也僅僅只在地球上空的400千米處。而我們的地球球體通過低層大氣的折射,在宇宙射線到達國際空間站之前已經攔截掉了其中最具危險的三分之一粒子,還有三分之一則被地球磁場給反射掉了。僅僅只有很少部分的宇宙射線打到了人體的身上。所以,太空輻射的實際危險遠不是我們實驗室里能估計得到的情況。
所以想上太空去旅行的人們,估計沒有那么簡單。
“重型獵鷹”(Falcon Heavy)火箭于北京時間2月7日凌晨首飛成功
SpaceX旗下的新型火箭,也是現役運力最強火箭——“重型獵鷹”(Falcon Heavy)火箭于北京時間2月7日凌晨首飛成功,SpaceX首席執行官、硅谷“鋼鐵俠”馬斯克的火星移民大計又近了一步。不過,別高興太早,想要追隨馬斯克移民火星,人類或許需要慮通過基因編輯來抵抗強大的太空輻射。
據美國連線(Wired)雜志當地時間2月3日報道,目前,無論是人的還是動物的抗輻射能力,科學界都知之甚少。目前這種抗性測試主要是來預測癌癥患者能夠存活的幾率,但將來這或許會成為決定誰能進入太空的重要因素。
地球上生物受到磁場的保護,能免受來自太陽等的宇宙有害輻射。但離開地球,人類脫離了保護就會受到危險粒子(dangerous particles)的轟擊,即高強輻射。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的諾曼·克萊曼(Norman Kleiman)稱,相對于如何抗輻射,目前科學家其實更了解那些導致對輻射敏感的特定基因或基因組中的遺傳缺陷。
不用擔心,連線雜志報道稱,基因編輯技術可以幫助人類改造自己,以更好地抵御太空的各種影響因素,不僅限于輻射。當人類冒險進入太空時,還有許多其他新的問題需要應對,也許可以通過基因編輯來克服種種問題。
基因編輯技術是指能夠讓人類對目標基因進行“編輯”,實現對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目前,在美國已開始第二例人類基因編輯治療試驗。
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的教授克里斯托弗·梅森(Christopher Mason)稱,“基因編輯可以為長期執行任務的宇航員構建天生的生物防御機制,外加物理、電子、藥理學等方式共同保護人類。”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麗薩·尼普(Lisa Nip)認為,“在植物和細菌等生物體中進行基因編輯,使它們能夠更好地在非原生環境中生存。這肯定也會幫助在太空的人類。” 連線雜志稱,這是一個有前途的研究,但是想突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另一方面,在人體進行基因編輯還處于起步階段”,尼普稱,“沒有太多的人類試驗證明基因編輯具有無可爭議的有效性或安全性,更不用說基因編輯在人體試驗中的倫理問題。”
目前,大量的研究人員還正在尋求保護人類免受輻射影響的其他方法。
尼普解釋稱,“人體中的黑色素有助于抑制太陽紫外線輻射的影響,但太空中的一些輻射不能簡單地通過增加皮膚中的黑色素來解決。因為宇宙射線的能量比紫外線更高。”
尼普補充道,“理論上說,這些研究可以幫助人類增強抗輻射的能力,但要想讓人類具備更強的防輻射的能力,現在的手段還差得很遠。”
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是人類眼睛的保護。
眼睛中的晶狀體是人體對輻射最敏感的部位之一。暴露于危險水平太空輻射下的宇航員,以及原子彈爆炸、切爾諾貝利事故的幸存者,很容易患上被稱為輻射白內障的疾病。但究竟是什么原因所致尚不清楚,目前最好的解釋就是由于DNA損傷所致。
在去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克萊曼和他在荷蘭癌癥研究所的同事發現了一種“輻射防護劑”分子,這種分子即使劑量很少,也比以前使用的任何物質都有效。然而,這項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克萊曼說,在能夠正確理解是什么導致有些人更容易受到輻射的影響之前,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如果將抗輻射的人類送往火星,他們可能成為有趣的“新人類”,擁有新特性的他們可能會與地球上的人類分開單獨進化。
梅森指出:“第一代火星移民可能就會出現進化,而且在輻射方面他們會受到非常強的影響,所以他們可能會進化出更強抗輻射的能力。由于火星上重力影響更小,所以火星殖民者的骨密度可能會變得更小,他們個頭可能會更高,并且會適應火星上的土壤和大氣環境。”
想要飛到火星并不是一件難事,但是想要登錄火星人們必須面臨更家殘酷的環境,如果不能克服,人們就無法探索太空,其中,對人類威脅最大的就是那些宇宙輻射。
尼普補充稱,火星移民可能也會遇到不同的短期適應性反應,就像你進入冰冷的水池幾分鐘后才會適應一樣。然而,這些短期適應是需要幾年、幾十年,還是幾千年,才能傳給下一代人,現在還難以猜測。
宇宙輻射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即使是厚厚的宇航服也只能抵消一部分,如果能夠克服這些輻射,人類的太空探索將前進一大步。
本文標題:想上火星?沒那么簡單,首先能抵抗強輻射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