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小編以前腸胃炎的時候基本都是在大學的里面的一家門診看病的,這家醫生從來不會隨便給你亂打針,動不動就給你輸液,說實話真的是一家非常有良心的門診,然而隨著畢業,出去上班后,畢竟在去學校就太遠了,有次也是腸胃炎就在附近的一家門診看病,沒想到我癥狀都還沒描述清楚,我自己大概總結下應該是腸胃炎,這個醫生就開始建議我輸液,說實話小編最怕輸液和打針的,然而這家醫生是直接讓輸液的,我都直接拒絕了,后面開了一天的藥,吃下也就好了。
近日,網友含淚送別“不打針爺爺”——某知名兒科專家因病去世,生前他給5歲以下兒童看病時,盡量避免打針、輸液和使用抗生素,行醫50余年,只為一名患兒打過針。 另外,網上關于因用藥不當導致每年約3萬兒童耳聾的新聞也引起了熱議。那么,應如何正確使用抗生素呢,今天來給大家科普一下。
為什么細菌會產生耐藥性?
細菌和病原體跟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一樣,在面對抗生素這一致命“天敵”時,可以通過基因的突變使其逃離抗生素的“魔爪”,從而在自然界中幸存下來,就產生了細菌耐藥性。細菌耐藥性的演化本來是一個相對漫長的自然過程,然而由于人類對抗生素的濫用,人為加速了這一進程。
耐藥性可以在細菌之間相互傳播,使得越來越多的細菌能對各類抗生素“免疫”。當耐藥菌株的演化速度大大超過抗生素和新藥物的研發速度時,人類將可能會再次面臨一個很小傷口就會威脅生命的脆弱時刻。
為什么普通感冒不推薦用抗生素?
目前在抗生素的使用過程中常常存在很多的誤解,當患者是普通感冒或者流感就診時,某些醫生為了保險起見,會給予抗生素治療。然而,抗生素只是針對細菌、衣原體、支原體等感染有效,對于病毒感染則是無效的。
在一些自限性疾病中,如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口腔念珠菌病、病毒感染導致的嗓子疼和流鼻涕癥狀時,不推薦使用抗生素治療。抗生素種類選擇應依據“藥敏實驗”結果,選擇對該病原體敏感的藥物。
使用抗生素治療時,輕癥感染者應首選口服給藥,不必采用靜脈和肌肉注射給藥(也就是俗稱的“輸液”和“打針”),重癥感染在靜脈給藥控制癥狀后應及時改為口服給藥。
不同人群使用抗生素應注意什么?
學齡前以及學齡期兒童,青年和老年人是抗生素使用較多的人群。在選擇抗生素時應根據人群特點選擇抗生素種類。
例如: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鏈霉素、慶大霉素、阿米卡星等)、萬古霉素等具有耳毒性和腎毒性,兒童應避免使用;
四環素類抗生素(土霉素、米諾環素、多西環素等)不適用于8歲以下兒童;
喹諾酮類抗生素(諾氟沙星、環丙沙星等)不適用于18歲以下未成年人。
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也應該特別注意,選擇對母體和胎兒沒有明顯危害的藥物。
使用抗生素應遵醫囑使用
隨著大眾認識的提高,很多人都認識到“是藥三分毒”,于是一些人就覺得癥狀稍有緩解就停藥,不按照醫囑和療程使用。不同種類抗生素在人體內分布代謝存在差異,患者需嚴格按照規定劑量、服藥時間和使用療程使用,抗生素的療程一般宜用至體溫正常、癥狀消退后72~96小時。
延緩細菌產生耐藥性應避免交叉感染
細菌耐藥性是不可避免的,醫生在治療過程中更應該關注抗生素常規治療中細菌耐藥性的產生以及耐藥菌(也就是常說的“超級細菌”)在人群中的相互傳播。
醫療工作者應該嚴格遵守相關醫療準則和消毒規則,鼓勵患者在患有自限性疾病時,以自我照料為主,患病在醫院就診時也應做好自我防護,防止耐藥菌在人群間的傳播。
如何安全使用抗生素?
1、抗生素應該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患者就診時應該充分說明身體情況、藥物過敏史、已有疾病等信息,醫生選擇抗生素時應排除使用禁忌人群,對嬰幼兒和未成年人選擇時更應慎重。
2、選擇對細菌或病原體敏感的抗生素種類,嚴格按照醫囑正確、足量、按療程使用抗生素。
3、使患者更多了解抗生素使用知識,不需要排斥抗生素的正規使用,早期治療干預可以使抗生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醫生開具的抗生素藥物不可給予他人使用,根據不同患者病情的差異慎重選擇。
5、未使用藥物最好進行妥善處理,不應在水槽或者廁所處理未使用完的抗生素,減少抗生素在環境中的蓄積,避免產生細菌產生耐藥性。
敲黑板
劃重點!劃重點!劃重點!
總而言之,任何疾病應以預防為主,老人兒童建議注射流感疫苗預防感冒,日常生活中應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不隨地吐痰,飯前便后用肥皂和流動的水清洗雙手,并及時擦干。同時,注意飲食衛生,確保儲存食物和剩菜剩飯的安全,避免病從口入。
本文標題:請不要隨便使用抗生素,否則以后...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