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是太陽系形成后的物質殘余。有一種推測認為,它們可能是一顆神秘行星的殘骸,這顆行星在遠古時代遭遇了一次巨大的宇宙碰撞而被摧毀。但從這些小行星的特征來看,它們并不像是曾經集結在一起。如果將所有的小行星加在一起組成一個單一的天體,那它的直徑只有不到 1500 公里——比月球的半徑還小。
據報道,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比世界上最高建筑物迪拜大廈還要大——將在約兩周后高速掠過地球 。
這顆編號為“2002 Aj129”的小行星被美國航空航天局認為具有“潛在危險”,將以每小時107826公里的速度掠過地球。
這意味著其速度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有人駕駛飛機“北美X-15”——每小時速度為7300公里——的近15倍。
這顆小行星寬約1.1公里,比迪拜大廈——高800米——還長。
它將于2月4日掠過地球,距離為4208641公里——在太空中這是一個相當近的距離。
地球和月球間的距離為384400公里。
如果與地球的距離小于7403000公里,美國航空航天局就認為小行星“危險”。
這是今年掠過地球的最大小行星,之前的研究顯示,如果這樣大小的小行星與地球相撞,地球將進入小冰河期。
2016年的研究顯示,1公里大小的小行星與地球相撞,將造成全球平均氣溫下降8攝氏度。
科學家警告稱,“非常嚴重的全球性影響”將持續數年,地球會變得更加黑暗、更寒冷和更干燥。
當時,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科學家查爾斯⋅巴丁(Charles Bardeen)在美國地球物理聯盟的一次會議上表示,“這不會是令人愉快的時光。”
在“最糟糕的情況”下,碳煙會在大氣中漂浮10年左右,灰塵需要6年時間才會落到地面。
幸運的是,美國航空航天局認為這顆小行星不會與地球相撞。
目前,萬一有小行星可能與地球相撞,美國航空航天局還不能使它改變軌道,但可以采取措施減輕相撞的影響,保護人類生命和財產安全。
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疏散受影響地區人口和轉移基礎設施。
了解小行星軌道、大小、形狀、質量、成分和旋轉情況,將有助于專家判斷小行星與地球相撞影響的大小。
但是,減輕損失的關鍵,是盡早發現潛在的威脅。
美國航空航天局發言人上個月表示,“截至12月24日,人類已經發現地球周圍有17495個近地天體,其中小行星為17389個。”
“今年我們新發現1985個近地小行星,2016年發現了1888個,2015年發現了1571個。”
目前美國航空航天局正在推進冰箱大小、能阻止小行星與地球相撞的宇宙飛船的研發,并計劃在2024年利用一顆對地球沒有威脅的小行星進行測試。
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演示讓小行星改變軌道技術的任務。
“雙小行星變軌測試”將利用所謂的動能撞擊技術——撞擊小行星使之改變軌道。
撞擊將使有威脅的小行星速度改變一點點,但是,只要提前的時間量足夠大,對小行星速度的影響會不斷累積,從而使其軌道發生大的變化,避開地球。
2013年2月,一顆直徑為19米的隕石在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上空爆炸。爆炸產生的能量相當于50萬噸TNT,造成逾1000人受傷。
天文學家認為,盡管有些小行星軌道并不與地球軌道完全重合,有一定的傾角,但由于小行星在大行星的攝動下,軌道會和地球軌道相交,與地球相撞也就并非聳人聽聞。
面對來自近地小行星的威脅,各國紛紛采取密切的監視與追蹤措施,但還是有小行星成為漏網之魚。2002年6月6日,一顆直徑約10米的天體撞擊地中海。該天體在大氣層中引爆燃燒,釋放出的能量大約相當于2.6萬噸三硝基甲苯(黃色炸藥),與中型核武器爆炸釋放的能量相當。而當時印巴正處于核戰邊緣,如果這顆小行星撞擊在該區域,后果不堪設想。
據美國“近地小行星追蹤計劃”的天文學家估計,有可能撞擊地球并帶來災害的近地小天體總數大約700顆。其中最為人關注的是一顆叫做“阿波菲斯”、直徑約300米的近地小行星,它在2036年存在著與地球發生碰撞的可能性。據古巴國家電視臺15日報道,古巴中部一個小鎮的居民稱當地14日晚間發生了一起隕石墜落事件。
本文標題:具有“潛在危險”的小行星約兩周后掠過地球?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