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些賽加羚相繼死亡?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不解之迷  時間:2021-06-02 

  高鼻羚羊(學名:Saiga tatarica):別名賽加羚,屬于牛科。體型中等,體長1.2-1.7米,背部黃褐色,臀部、尾、腹部白色,夏毛短而平滑;冬毛色淡、濃密且長;四肢較細;鼻骨高度發育并卷曲,內布滿毛、腺體和粘液管,每個鼻孔中均有一特殊具粘膜的囊,可使吸入的空氣加熱并變得更加濕潤,以適應高原寒冷環境,同時也與靈敏的嗅覺有關。因鼻部特別隆大而膨起,向下彎,鼻孔長在最尖端,因而得名“高鼻羚羊”。僅雄性具角。

  棲息于荒漠、半荒漠地帶。結成小群生活,有時形成數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遷移。冬季多在白天活動,夏季主要在晨昏活動。善于奔跑,速度快,且有耐力。于秋未冬初發情交配。雄性間有激烈的爭雌現象。由于羚羊角是為名貴藥材,長期遭到大量捕殺,中國的野生種群已經滅絕,原分布于俄羅斯南部、蒙古國及中國新疆北部,現僅見于俄羅斯。

  2015年5月,哈薩克斯坦中部的研究人員目睹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數千只賽加羚羊開始表現有點怪異,變得不平衡,然后在幾個小時內就撲倒在地,隨后死亡。在短短的三周時間里,有20多萬只賽加羚羊死亡,約占全球賽加羚羊總數的60%。

  英國皇家獸醫學院教授及野生動物獸醫理查德·科克(Richard Kock)表示:“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情。這是非常令人擔憂的,因為這是極為異常的,在我的經驗領域之外。”

  后來研究人員發現賽加羚羊感染了導致血液中毒和內出血或出血性敗血癥的細菌。現在,一項新的研究顯示異常炎熱的天氣在引發疫情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但究竟發生了什么,仍然有點神秘。

  研究人員分析了20世紀80年代與賽加羚羊死亡有關的歷史數據,發現當疫情發生時,天氣比正常情況下更加溫暖和潮濕。根據《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周三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這對這種極度瀕危的物種的未來并不是一個好兆頭。一個溫暖的世界可能會發生這種爆發,如果發生這種情況,賽加羚羊可能會滅絕。

  賽加羚羊大多生活在中亞的草原,另外也生活在匈牙利和蒙古等地。從猛犸象的時代開始,它們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但是由于狩獵和棲息地的喪失,它們現在面臨著滅絕的危險。該研究的作者之一Kock表示:“滅絕帶走了其他動物,但賽加羚羊持續生存到了現代。這種動物擁有厚厚的羊毛和不尋常的鼻子,能適應極端的環境,并能夠在嚴寒的冬季生存下來。

  2015年,哈薩克斯坦中部突然爆發的疾病大量消滅了賽加羚羊,幾乎占當地賽加羚羊總數的90%。對于被稱為有蹄類動物的哺乳動物而言,這種死亡并不是聞所未聞:蒙古羚羊,角馬和白尾鹿都經歷過類似的大規模死亡。但Kock表示,2015年發生的事情是前所未有的。在受影響的種群中,100%的動物已經死亡。”

  研究賽加羚羊達25年的保護科學家Eleanor Jane Milner-Gulland表示,對于野外生物學家來說,死亡是創傷。她記得在哈薩克斯坦的草原上看到這些動物的照片:“這太可怕了。”羚羊感染了一種叫做多殺巴斯德菌(Pasteurella multocida)的細菌,主要影響動物的口腔。但不知何故,細菌似乎已經擴散到導致動物生病和死亡的地步。

  為了理解環境因素是否也影響這場大規模死亡事件,Kock,Milner-Gulland及其同事分析了賽加羚羊的歷史數據,包括衛星圖像和天氣記錄。之前一些動物死亡 事件與2015年的事件相似。1981年,有7萬頭賽加羚羊突然死亡,占哈達貝塔克 - 達拉地區總數的15%。1988年,有27萬頭賽加羚羊死亡,占當地總數的73%。數據顯示,在所有疫情暴發的日子里,濕度比平時高出80%以上,平均最低日溫度也高于常年,特別是在2015年。

  這些情況究竟是如何引發疫情的呢?Kock表示,可能是細菌在炎熱和潮濕的時候傳播,但可以肯定的是,需要更多的研究。根據Kock的說法,氣候變化是否可以歸咎于2015年的爆發也是不清楚的。氣候模式不足以確定氣候變化是否會影響特定地區的天氣,但趨勢顯然是指向世界變得越來越熱 - 這就是關鍵。

  Milner-Gulland告訴The Verge,自1880年以來,全球氣溫已經上升了大約1.53華氏度(0.85攝氏度),賽加羚羊已經受到影響。在過去的40年里,這種動物已經逐漸向北遷徙。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02518
本文標題: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些賽加羚相繼死亡?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