蠑螈都有尾巴,體形和蜥蜴相似,但體表沒有鱗。它與蛙類不同,一生都長著一條長尾巴。蠑螈的視覺較差,主要依靠嗅覺捕食,以蝌蚪、蛙、小魚,孑孓、水蚤等為食。它的四肢不發達,成體可分為水棲、陸棲和半水棲幾類。
水棲類型在水中產卵,陸棲類型在繁殖時回到水中產卵,少數種類在潮濕的陸地產卵,產卵后幼體要在水中發育成長。雄體略小于雌體;雄體活潑靈敏,雌體腹部肥大,行動遲緩;雄體泄殖腔孔隆起,特別在生殖季節,孔裂長,有明顯絨毛狀乳突,甚至向外凸出,而雌體的泄殖腔孔平伏,孔裂較短,無明顯乳突。
在飼養蠑螈過程中,會發現它有蛻皮現象。請注意觀察,蠑螈先是頭頂部緩緩蛻去外皮,隨后,軀干部、四肢和尾部蛻皮。蠑螈蛻下的皮,有時自己吞食掉,有時被同伴吃掉。
據報道,未來有一天人類的肢體甚至是大腦都可能可以再生。近期一個科學家團隊成功繪制了伊比利亞有肋蠑螈的基因圖譜。許多兩棲動物都擁有再生能力,但是蠑螈擁有再生完整器官的特殊能力,其中就包含了部分大腦的再生能力。
資料圖
早期的蠑螈基因研究表明這種獨特的能力和某個基因族有關。科學家們稱,這一發現使得讓人類再生肢體成為可能,而且有可能是治愈帕金森綜合征和其它退化性大腦疾病的突破口。此次蠑螈的基因圖譜是由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研究人員測序完成的。
卡羅林斯卡學院細胞核分子生物學系教授Andras Simon稱:“目前的技術能夠對如此巨大的基因組進行測序,測序技術本身所需要的時間并不長,但是借助基因序列再造基因是需要時間的。”伊比利亞有肋蠑螈目前只存活于西班牙和葡萄牙南部海岸以及墨西哥的部分地區。它們的基因組大約是人類基因組的六倍,而且有15000個基因負責蛋白質的生長。
最初研究人員在研究中發現了特定微RNA的大量副本,這些物質在哺乳動物中通常存在于胚胎干細胞中,但是也存在于腫瘤細胞中。胚胎干細胞能夠轉變成人體內的任何細胞。理論上,就包含了帕金森綜合征等退化性疾病導致的受損大腦細胞。
Simon教授稱:“我們以往的研究表明,蠑螈能夠再生所有帕金森綜合征致死的細胞。我們現在能夠更深入的探索這種再生能力背后的分子過程。盡管我們進行的還只是基礎研究,我們的發現非常有希望為人類帶來新的再生策略。”
Simon教授補充道:“通過探索蠑螈的再生能力,我們也能夠了解類似的機制如何在哺乳動物甚至是人類身上進行激活。然而,我也不能夠說我們的研究能夠直接用于人類治療,那仍然是我們的一個長期目標。”
一種被稱之為“巨噬細胞”的免疫細胞對蠑螈的再生能力至關重要,能夠幫助科學家控制這種過程,甚至能夠將其應用于人類。如果巨噬細胞被系統性剔除,蠑螈便會失去肢體再生能力,形成疤痕組織。
此前一度認為巨噬細胞不利于再生過程。這項研究表明事實并非如此。如果愈合的早期階段沒有巨噬細胞的參與,再生就不可能出現。需要研究巨噬細胞如何促成再生過程。
蠑螈的組織再生過程不會產生疤痕,幾乎完美復制受損前的部位。將蠑螈視為完美再生的一個模板。除了擁有治愈受損脊髓和大腦損傷這樣“圣杯級”的應用外,研究蠑螈的愈合過程還有助于研發一系列新療法,用于治療大量常見疾病,例如心臟病和肝病,這些疾病都與纖維化或者疤痕聯系在一起。蠑螈不僅能夠再生肢體,還能再生體內的器官。
科學家們發現,蠑螈的再生肢體的細胞具有部分的記憶功能,正是這些記憶功能可以再生出新的骨骼、肌肉與神經組織。對蠑螈體內記憶功能的研究,有助于幫助人類截肢的再生研究。
本文標題:探索蠑螈的再生能力 未來人類或也能獲得這個能力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