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第四顆行星,屬于類地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直徑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相近公轉一周則花兩倍時間。在西方稱為戰神瑪爾斯星,中國則稱為熒惑星因為它熒熒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其橘紅色外表是因為地表被赤鐵礦(氧化鐵)覆蓋,英文里前綴areo-即為火星,火星被認為是太陽系中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行星。
火星在西方被稱為戰神,這或許是由于它鮮紅的顏色而得來的,所以火星有時被稱為“紅色行星”。(在希臘人之前,古埃及人曾把火星作為農耕之神來供奉。后來的古希臘人把火星作為戰神阿瑞斯,而古羅馬人繼承了希臘人的神話,將其稱為“戰神瑪爾斯”。北歐神話里,火星是戰神提爾。而月份三月的名字也是得自于火星。)
火星在中國古稱“熒惑星”,這是由于火星呈紅色,熒光像火,在五行中象征著火它的亮度常有變化;而且在天空中運動,有時從西向東,有時又從東向西,情況復雜,令人迷惑,所以中國古代叫它“熒惑”,有“熒熒火光、離離亂惑”之意。
NASA和中國國家航天局都希望在2030年之前取得火星樣本,并正為此計劃相關任務。外媒表示,盡管該計劃仍屬于半成品,且依賴于尚未開發的技術,但這些雄心勃勃的任務,已經開始起跑,要在2020年飛往火星。
據外媒Popular Machanics報道,為了能夠完成此任務,科學家需要火星巖石和土壤的原始樣本,這將有助于解開太陽系的歷史。該樣本能探索人類尚未發現的火星知識,以了解包括火星的形成、地球古老地表水面、火星過去的宜居性如何等等問題,甚至可能一探地球生命的起源。
據悉,美國和中國都希望獲取火星樣本,為此,雙方各自定下了初步任務,除了偵察行星,也要找到最好的位置以鉆入巖石并汲取樣本。
美國NASA計劃在2020年年七月發射一枚阿特拉斯V火箭,該火箭將于2021年2月降落在火星。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NSSC)計劃在2020年八月,發射一個部署小型車和著陸器的衛星。
據了解,和月球探測相比,探測更為遙遠的火星難度更大,受天體運行規律的約束,火星和地球都在圍繞太陽公轉,每26個月才有一次火星探測有利發射時機。從現在起到2020年前后僅有的3次發射機會,將有4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在國際上將迎來火星探測的高峰。如果中國實施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是探月工程之后我國深空探測又一重大科技工程。
由于每隔2年多才有一次機會能夠讓探測器從地球飛向火星,所以在發射上有著很高的要求。如果趕不上就要等下一個2年多,因此項目的進度必須嚴格實行。
本文標題:計劃2020年飛往火星,2030年前取得火星樣本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