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瑰麗“超新星遺跡”圖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不解之迷  時間:2021-06-02 

      仙后座A是銀河系內中已知的最年輕的超新星遺跡,也是天空中除太陽外最強的射電源。

     仙后座A(Cassiopeia A)是銀河系內中已知的最年輕的超新星遺跡,也是天空中除太陽外最強的射電源。在天球的位置為赤經23h23m24s,赤緯+58°48‘54“(2000.0歷元,約在仙后座κ星以北),離地球約11000光年,視直徑5角分,亮度為6等但由于太彌散與銀河背景影響,未能以肉眼直接看到。

    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日前在其網站上公布了一張“超新星遺跡”圖,這是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對“仙后座A”(Cassiopeia A)及其殘骸進行研究繪制的不同元素位置圖。

NASA公布的仙后座A“超新星遺跡”圖。(圖片來源:NASA)NASA公布的仙后座A“超新星遺跡”圖。(圖片來源:NASA)

       如果要問地球上生命最基本的元素來自哪里?答案應該是在恒星的熔爐里,以及那些標志著一些恒星生命終結的爆炸。長期以來,天文學家們一直在研究爆炸的恒星及其殘骸,即 “超新星遺跡”,以便更好地了解恒星是如何產生的。

  由于其獨特的進化地位,科學家們對“仙后座A”超新星殘骸進行了最深入的研究。

  NASA日前公布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的新圖像,就顯示了“仙后座A”爆炸殘骸中不同元素的位置:硅(紅色)、硫(黃色)、鈣(綠色)和鐵(紫色)。每一個元素都能在狹窄的能量范圍內產生x射線,這樣就能繪制出它們所在位置的地圖。而爆炸的沖擊波被看作是藍色的外圈。

     遺跡的射電源是在1947年由英國劍橋的射電天文學家發現,是除太陽以外觀測到的最強射電源,該遺跡仍在膨脹中,據哈勃望遠鏡測定其物質以每小時5000萬千米的速度向外膨脹,從其X射線譜顯示噴流富含硅原子,而相對缺少鐵原子,另鐵組成的柱狀結構與噴流垂直。

  據悉,自從1999年望遠鏡發射升空以來,錢德拉就多次觀測“仙后座A”。不同的數據集揭示了“仙后座 A”中中子星的新信息,爆炸的細節,以及碎片如何被噴射到太空的細節。

     X射線譜顯示噴流富含硅原子,而相對缺少鐵原子。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純鐵氣體組成的柱狀結構的指向幾乎都與噴流垂直。這些鐵是由中央恒星的高溫區域所制造的。噴流的富硅貧鐵組成暗示了這個由物質主導的噴流并不是由超新星爆發直接驅動的,否則的話其中會包含來自中央恒星的大量鐵元素。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02532
本文標題:五彩瑰麗“超新星遺跡”圖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