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8年葡萄牙的水手們在靠近非洲南部的好望角第一次發現了企鵝。但是最早記載企鵝的卻是歷史學家皮加菲塔。他在1520年乘坐麥哲倫船隊在巴塔哥尼亞海岸遇到大群企鵝,當時他們稱之為不認識的鵝。人們早期描述的企鵝種類,多數是生活在南溫帶的種類。到了18世紀末期,科學家才定出了6種企鵝的名字,而發現真正生活在南極冰原的種類是19世紀和20世紀的事情 。例如,1844年才給王企鵝定名,斯島黃眉企鵝1953年才被命名。企鵝身體肥胖,它的原名是肥胖的鳥。但是因為它們經常在岸邊伸立遠眺,好像在企望著什么,因此人們便把這種肥胖的鳥叫做企鵝。又因為企鵝正面很像中國的"企"字,所以譯名就叫企鵝。
據報道,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遠古巨型企鵝。由于體型巨大,在初次見到這種企鵝的化石時,科學家甚至以為它們屬于一種巨大的龜類。科學家認為,這是有記錄以來第二大的企鵝。
這種巨型企鵝站立高度跟人類差不多
通過對骨骼化石的測量,科學家估計這種企鵝的站立高度接近1.8米,重量大約為100千克,而它們生活的年代大約為6000萬到5500萬年前。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德國森肯堡研究中心的古生物學家杰拉爾德·邁爾(Gerald Mayr)稱,這一發現揭示出“在企鵝演化早期剛剛失去飛行能力的時候,它們就發展出了龐大的體型”。
紅色方塊顯示的是比氏庫米企鵝的肱骨和鳥喙骨,旁邊是分離出來的圖像
阿蘭·滕尼森(Alan Tennyson)是新西蘭國立博物館的脊椎動物管理員,也是該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2004年,他與同事古生物學家保羅·斯科菲爾德(Paul Scofield)在新西蘭奧塔哥大區的一處海灘上發現了這塊化石。一開始,他們以為這是一種龜類的化石。2015年,一位化石技術人員在開始準備這件化石標本的時候,發現化石肩胛骨上鳥喙骨部分的特征表明,它其實屬于一種古老的企鵝。
后續的分析發現,這種企鵝生活在5500萬到5900萬年前,即距離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非鳥類恐龍滅絕僅僅過去了700萬到1100萬年。研究者將這種企鵝命名為Kumimanu biceae(比氏庫米企鵝),其屬名Kumimanu是受到了新西蘭原住民毛利人文化的啟發。在毛利人的文化中,“kumi”是一種傳說中的怪物,而“manu”在毛利語中是“鳥”的意思。種名biceae則是為了紀念滕尼森的母親,比阿特麗斯·滕尼森(Beatrice “Bice” A。 Tennyson),是她鼓勵了滕尼森對自然史的學術追求。
比氏庫米企鵝與厚企鵝(Pachydyptes ponderosus,一種已滅絕的大型企鵝,生活在始新世的新西蘭)和皇帝企鵝(Pachydyptes ponderosus)的肱骨和鳥喙骨比較
比氏庫米企鵝的外形與今天的企鵝并不像。盡管研究人員沒有找到它的顱骨,但他們從相近時期的化石推測,最早的企鵝有著比現生種類長得多的喙,可能用來戳刺魚類。不過,與今天的企鵝一樣,比氏庫米企鵝已經具有了典型的企鵝羽毛,以直立的姿勢笨拙行走,而且發展出了鰭狀的翅膀,有助于它們游泳。
根據2014年發表在《Comptes Rendus Palevol》期刊上的一篇論文,卡氏古冠企鵝站立時高度能達到兩米,重量可達115千克。
此前研究人員還在新西蘭發現了其他遠古企鵝的化石,包括威馬奴企鵝屬的Waimanu manneringi,生活在約6100萬年前。不過,目前記錄的最大企鵝是卡式古冠企鵝(Palaeeudyptes klekowskii),生活在3700萬年前的南極。
根據物種的演化關系,研究作者認為該企鵝的巨大體型為獨立起源,發生在企鵝從飛翔到潛水的演化轉變后不久。在今天的企鵝家族中,皇帝企鵝(Pachydyptes ponderosus)是體型最大的種類,成年個體的身高可達120厘米,體重可達46千克。
考慮到南極的卡氏古冠企鵝體型比比氏庫米企鵝更大,很有可能“巨大體型在企鵝演化史中出現了不止一次,”邁爾說道。
這個島國周圍有著豐富的魚類資源,可以為企鵝提供充足的食物,而最開始那里并沒有原生的哺乳動物(盡管今天那里生活著數量眾多的綿羊、黃鼠狼和家養寵物),意味著當企鵝上岸換毛和產卵時不會受到干擾。這就是為什么新西蘭會成為遠古企鵝的天堂的原因。這項研究的結果在線發表在近期的《自然-通訊》上。
本文標題:可與人類比肩的古代矩形企鵝身高一米八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