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底能不能預言未來的世界會發生什么事?人能夠預言未來的世界會發生什么事,但是這個不一定會實現,這些畢竟只是預言。世界末日的預言早在好幾年前就有了仔細回想下貌似近20年之內幾乎每隔兩、三年就出現個末日的預言鬧的人心惶惶。不能完全否認因為現在的科學技術畢竟有限,但也不能完全相信那樣會讓我失去生活的動力失去生活的希望,不是有句話說嗎,即使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我依然種我的蘋果樹。管他呢好好活著比什么都強,真正的世界末日就是明天沒飯吃對嗎?
據報道,預測下個星期將會發生什么已經非常困難,更不用說預測10年甚至100年后的場景了。
但是根據當前的趨勢,加上多年前制定的未來協議,我們至少可以開始推測本世紀余下時間里世界將會變成什么樣子。到2099年的時候,下面這些事情有望成為現實。
到2022年,印度人口將超過中國:中國是當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但聯合國2015年對全球人口趨勢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到2022年,印度人口將超過中國。在此之前,人們認為印度將在2028年登頂,顯然最新預測意味著印度人生下的孩子比原先想象的要更多。此外,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美國將不再是世界第三人口大國,可能被尼日利亞取代。因為在這個特殊的年份,非洲新增人口將占世界新生人口的半數以上。如果這還不夠,聯合國預計總體人口增長將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97億。而到本世紀末,這一數字將達到112億。這些數字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在1900年時,地球人口僅為16億人。而僅僅兩個世紀,地球上的人口就增加了100億人。
到21世紀30年代中期,人類將登上火星:早在上世紀70年代,人類就曾登上月球。現在,我們設定了另一個目標:在火星上行走。這是個很快就會變成現實的白日夢,前提是能有更多組織參與進來。2011年8月30日,來自世界各地的10個太空機構參加了國際空間探索協調小組(ISECG)會議討論訪問火星的計劃,人類有望在本世紀30年代中期登上火星。這些太空機構目前計劃用兩種方式來實現目標:把宇航員重新送上月球,或者先在附近的小行星上執行載人任務。這兩種路徑都可以幫助宇航員完成準備工作,并檢驗前往火星所必需的技術,最終使載人任務成為現實。他們最終的目標是把火星改造成人類的新家園,無論地球是否仍然處于良好狀態。
到2037年,北極海冰可能會消失:提到北極的時候,你可能會想到海冰。然而幾十年后,北極海冰可能會完全消失。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09年發表在《地理研究快報》上的研究顯示,北極海冰正迅速大量消失,2037年可能消失殆盡。研究人員計算顯示,2009年海冰面積約為460萬平方公里。而到2037年,只會剩下不到100萬平方公里,它們可能不再發揮任何作用。另外,海冰的厚度可能會比現在薄得多,使得剩余海冰消失的速度更快。這項研究沒有提到什么時候北極海冰會完全消失,希望這種情況永遠不會發生,否則我們將遇到大麻煩。
到2040年,AI將變得與人類同樣聰明,到2060年變得更聰明:人工智能(AI)已經變得越來越智能化,但它仍然沒不像我們這樣聰明。畢竟,如果沒有人為它們提供信息,它們就什么都不是。然而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與AI打交道,而且它們正變得越來越聰明。MYOB Technology專家本·羅斯(Ben Ross)認為,AI將在2040年趕上人類智能。通過匯編許多專家的預測,再加上對摩爾定律的解讀,他計算出了這個時間點。所以到2040年,AI將會達到和我們一樣聰明的程度。羅斯還覺得,到2060年,AI智能將超越人類。對我們來說,時間變得越來越緊迫。羅斯稱:“我們還有時間確保能夠正確引導AI前進的道路,確保迎來偉大的結果而不是糟糕的結果。”簡而言之,超級聰明、超級強大的AI可能成為“瓦力(Wall-E)”,也可能成為“天網”,這取決于我們的選擇。
到2050年,老鼠、鼬鼠和其他入侵性捕食者將從新西蘭消失:除了核彈,沒有什么比入侵物種對環境造成更糟糕影響的東西了,它們出現在非原生的地方,殺死和吃掉當地的野生動植物,傳播當地人沒有抗體的疾病,并且自然秩序搞得一團糟。在有些地方,比如新西蘭,消滅外來入侵物種已經成為首要任務。如果新西蘭的計劃能成功,到2050年,各種各樣的入侵性掠食者將會離開這個島嶼,包括老鼠、鼬鼠、負鼠、雪貂以及其他非新西蘭本土生物。新西蘭總理約翰·基(John Key)稱,這些動物每年會殺死2500多萬只本土鳥類,比如幾維鳥,它是新西蘭最具標志性的物種之一。所以他們想要設置更多陷阱,從空中投下更多毒藥,到本世紀中葉清除所有這些入侵物種。奧克蘭大學2015年預測,這個計劃的成本將超過62億美元,而入侵物種造成的損失超過110億美元。
到2075年,臭氧層將完全愈合:在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由氯氟烴、噴霧罐、空調以及其他產品中發現的有害化學物質導致臭氧層出現巨大空洞,這也成為人類文明的最大威脅之一。如果它變大,就會引發我們的擔心,太陽紫外線會直接照射在人類身上,把我們活活烤熟。值得慶幸的是,一旦科學家們意識到某種化學物質導致臭氧層空洞擴大,就會立即采取行動。從那以后,臭氧層始終在緩慢而穩定地恢復。2014年,一份由300名科學家撰寫的聯合國報告稱,自臭氧層空洞發現以來,臭氧量首次出現顯著增長。不過,這個過程依然十分緩慢。報告中預測,到2050年,臭氧層會恢復到20世紀80年代的水平。到2075年,它有望完全恢復。在最糟糕的時候,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面積超過3000萬平方公里,現在約為2000萬平方公里。
到2095年,職場將實現完全性別平等:職場男女受到不平等對待的觀點不僅僅源自觀察,也是統計事實的結果。自2006年以來,世界經濟論壇每年都會發布“全球性別差距報告”,按照健康和生存、受教育程度、經濟參與和機會以及政治賦權等標準,對142個國家和地區的性別差異進行評估。2014年報告中稱,我們現在的男女平等程度達到了60%,雖然與過去相比有了顯著的改善,但仍然表明,要想實現職場男女的真正平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雖然前兩種標準幾乎沒有任何差異,但后兩者之間的差異巨大,需要幾十年才能開始彌合。該論壇預測,如果上升趨勢保持不變,到2095年,職場有望實現真正的平等。。截至2014年,北歐國家(冰島、芬蘭、挪威、瑞典和丹麥)的平等程度最高。與此同時,美國在性別平等方面排名第20位。
到2100年,83%的亞馬遜雨林將會消失:過去幾十年里,地球上發生的最令人感到悲哀的事情之一就是熱帶雨林大量消失。事實上,在本世紀之前,我們將失去更多的雨林。2009年,英國國家氣象局基于全球當前趨勢發布報告稱,到2055年,全球氣溫將升高4攝氏度。這只是平均值,有些地方的溫度可能飆升16攝氏度。更糟糕的是,這意味著到2100年,亞馬遜雨林將不復存在。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氣候學家沃爾夫岡·克萊默(Wolfgang Cramer)認為,到本世紀末,至少有83%的雨林將消失。令人驚訝的是,這可能是相當保守的估計,因為它是基于這樣一種可能性:大氣會釋放額外的二氧化碳,并幫助保護熱帶雨林免受干旱的影響。問題是,這種情況可能不會發生,如果不像克萊默的預測那樣,我們就有可能失去整個亞馬遜雨林。
到2100年,數百種鳥類將滅絕:按照當前的速度,到本世紀末,我們將會看到更多有羽毛的朋友消失。根據2011年的一項關于氣候變化的研究顯示,即將到來的極端天氣很可能會大批殺死鳥類。該研究認為,如果全球氣溫上升3.5攝氏度,那么將有600到900種鳥類滅絕。更重要的是,研究表明,氣溫每升高1攝氏度,就會有100到500種鳥類滅絕,而大多數的鳥類會生活在氣溫變化較小的地方。如果這些地方突然變得太熱或太冷,鳥兒可能就無法適應和生存。如果地球上有些地方如聯合國所擔心的那樣,氣溫升高超過16攝氏度,情況會變得更糟,我們可能在100年內失去一半的鳥類物種。
本文標題:百年內世界會發生哪些事?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