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京理工大學微納衛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發的“南理工二號”,于北京時間4月18日23時12分,搭乘天鵝座貨運飛船“約翰·格倫”號發射升空,抵達國際空間站后將擇機拋射入軌。
近兩年來這是該校上天的第四顆小衛星。據南理工微納衛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張翔老師介紹,這顆衛星除了執行低熱層大氣探測任務之外,還將進行新型納衛星平臺的在軌演示、COTS器件在空間應用的可行性、可展開帆板技術和零動量控制等多項微納衛星關鍵技術的檢驗和驗證任務。
“南理工二號”為雙單元立方星架構,重2.3kg,除歐盟QB50項目提供的FIPEX載荷外,還搭載了新型控制載荷和高精度GPS接收機兩項載荷。
張老師說:“衛星設計研制涉及航空航天、電子通信、電氣控制、計算機及軟件、機械力學、能源熱學等眾多學科。通過此項目,將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到復雜系統設計和工程研制的全過程,來培養具備系統工程理念的綜合性創新人才。”
QB50項目由國際頂尖科研機構發起且邀請全球高校,共同參與90到300千米大氣層探測計劃,并計劃發射50顆微小衛星,因此簡稱QB50。據悉“南理工二號”是歐盟第七框架協議旗艦項目QB50的子項目之一。
4月19日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獲悉,由該校學生微納衛星團隊自主研發的第二顆衛星“紫丁香一號”和參與國際QB50工程的其他27顆立方體衛星一起,作為定期運往國際空間站的貨物,裝載在“天鵝座”貨運飛船“約翰·格倫”號中,發射進入太空。
哈工大學生自主研發的科學試驗立方體衛星“紫丁香一號”,重約2千克,屬于標準的2U結構。衛星搭載了離子與中性粒子質譜儀、業余無線電轉發器、低分辨率CMOS相機3個有效載荷,用于開展大氣低熱層組成研究、業余無線電轉發通信與空間攝影任務。據了解,“約翰·格倫”號飛船將在4月22日與國際空間站完成對接。“紫丁香一號”計劃在對接3個月后,通過空間站機械臂釋放入軌。
為了培養新一代復合型優秀航天人才做的創新與嘗試——“紫丁香一號”“紫丁香二號”系列納衛星。哈工大通過組建學生微納衛星研發團隊,支持學生自主設計、研制、管控衛星,使學生獲得最大歷練。
本文標題: “南理工二號”搭乘天鵝座貨運飛船“約翰·格倫”號發射升空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