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古生物學家發現,一類已滅絕的小型袋鼠可能存留了比原先估計的更長的時間,至少500萬年。這類袋鼠可能在與現代袋鼠祖先的競爭中敗下陣來,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盡管這類袋鼠具有較大的犬齒,但它們其實是食草動物,犬齒可能是用來吸引潛在的交配對象。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研究者發現,這種原先被認為在1500萬年前滅絕的袋鼠可能至少存活到了1000萬年前。這類有“獠牙”的袋鼠包括一個學名為Balbaroo fangaroo的物種,其大小與一只小袋鼠相當。這里需要說明一下,“袋鼠”(kangaroo)通常是指袋鼠科中6個體型最大的物種,而“小袋鼠”(wallaby)是一個非正式的稱呼,通常指袋鼠科中體型小于大袋鼠屬(Macropus)的種類。
昆士蘭大學的博士生凱琳·巴特勒(Kaylene Butler)表示,此次研究對昆士蘭博物館收藏的化石標本進行了深入分析。這些標本采集自昆士蘭州西北部的里弗斯利世界遺產地(Riversleigh World Heritage Area),那里的袋鼠化石遺存可以追溯到2500萬年前。2000年,古生物學家正是在該遺產地發現了Balbaroo fangaroo的部分顱骨化石。對化石的分析發現,Balbaroo fangaroo具有彎曲的上犬齒,長度是相鄰門齒的兩倍以上,形成在嘴閉合時也顯露在外的“獠牙”。這一特征也反映在該物種的種名“fangaroo”上。
“獠牙袋鼠和現代袋鼠的祖先都以植物嫩葉為食,它們能快步疾跑,但不會跳躍,”巴特勒說,“當這些獠牙袋鼠首次出現在化石記錄中時,北昆士蘭地區還大部分被熱帶雨林所覆蓋。對于它們的犬齒有什么作用,還需要做很多的研究,但一些學者認為,這些犬齒可能是用來吸引潛在的交配對象。我們現在知道的是,盡管長著很長的犬齒,但它們其實是食草動物。”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獠牙袋鼠的體型直到滅絕之前還在不斷增大。該研究的目的是填補袋鼠演化歷史的空白,而新發現的化石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它們可能代表了更古老的袋鼠支系。
“目前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有21個大袋鼠屬物種被列為易危或瀕危狀態,”巴特勒說道。她表示,研究過往歷史中袋鼠滅絕的時間和原因,將幫助我們更好地保護這類動物,避免同樣事件的發生。在歐洲人開始在澳大利亞定居之前,那里生存著大約65個袋鼠科物種,到現在已經有6種滅絕,11種大量減少。還有一些物種是在澳大利亞原住民到來之后,歐洲人到來之前逐漸滅絕的。
“現在,我們只能推測這類獠牙袋鼠滅絕的原因——原先的假說與1500萬年前的氣候變化事件有關,但這類袋鼠挺了過去,”巴特勒說,“新發現表明它們延續到了1000萬年前,這意味著有某些其他因素在起作用,比如競爭不過其他物種。”
2016年,巴特勒發現了兩個新的古老袋鼠物種,學名分別為Cookeroo bulwidarri和Cookeroo hortusensis,其生存年代在晚漸新世到早中新世。(任天)
本文標題:長獠牙的袋鼠:存續時間比原先估計的多500萬年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