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南京4月28日電 (楊顏慈)記者28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梁昆博士與加拿大、韓國珊瑚化石專家合作,在中國鄂爾多斯盆地南緣的桃曲坡剖面涇河組中部發現了已知最早的鐐珊瑚化石。
該物種的主要特征是具有長而蜿蜒的鏈,且鏈與鏈之間的連接處極少,代表了鐐珊瑚屬早期演化形態特征。 科學家將這一化石命名為“Catenipora tongchuanensis”。
相關文章已經在國際古生物學期刊Papersin Palaeontology在線發表。
科研人員介紹,鄂爾多斯盆地南緣發育保存較好的晚奧陶世生物礁,是研究奧陶紀生物大輻射的經典區域。鐐珊瑚是構成生物礁的重要分子,它由許多橫切面呈橢圓形、圓形或其他形狀的個體組成獨特的鏈狀排列,是全球廣泛分布的代表性橫板珊瑚。
同時,本項研究開展了早期鐐珊瑚的形態測量學分析,在鄂爾多斯南緣的鐵瓦殿剖面背鍋山組(凱迪階)識別出四個鐐珊瑚分子。
通過與周邊塊體的分子比較,科學家發現華北地臺的鐐珊瑚擁有最高的形態多樣性,且與北祁連塊體擁有較多的共同分子,揭示了這兩個塊體在奧陶紀存在較為緊密的古地理聯系。
此外,凱迪期東準噶爾、蒙古、華南、波羅的海地區等塊體中發育具有獨特形態的鐐珊瑚則揭示了該屬可能為復系類群。(完)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04118
本文標題:中外科學家在鄂爾多斯盆地南緣發現最早鐐珊瑚化石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本文標題:中外科學家在鄂爾多斯盆地南緣發現最早鐐珊瑚化石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