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利維坦
利維坦按:有持鼠疫理論觀點的歷史學家認為,中世紀歐洲那場大規模黑死病蔓延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大量貓被屠殺。歷史上對于黑死病的特征記錄中,有一些關于淋巴腺腫的描述,與19世紀發生于亞洲的淋巴腺鼠疫相似,這使得科學家與歷史學家推測自14世紀開始的黑死病,與鼠疫相同,皆是由一種被稱為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的細菌所造成。這些細菌寄生在跳蚤身上,并借由黑鼠(Rattus rattus)等動物來傳播。可以想見,作為鼠的天敵,貓幾乎被屠殺殆盡,大規模的傳染和蔓延就勢不可擋了。
現在回頭再來審視當年這場長達幾個世紀的以宗教名義屠貓(迫害女巫,摧毀惡魔)的往事,當代人或許往往覺得無法理解:一種基于民眾/教徒的道德恐慌,為何會造成如此大規模的虐待/屠殺貓的事件?(還是古埃及的貓幸福啊,被奉為神一樣供著。)
文/Desmond Morris
譯/清清
校對/黃譯瑩
原文/nautil.us/blog/why-medieval-cats-approved-of-the-plague
本文基于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清清在利維坦發布

從12世紀開始,人們對貓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對于許多人來說,多養一些貓對控制嚙齒動物是很重要的,而且有時候貓在人們眼里已經不僅僅只是會工作的貓,而是成了受歡迎的寵物貓。工作貓和寵物貓一直以來都受到人們的喜愛,但是現在這種友好態度中開始滋生出了一種消極的態度。有人認為,如今的貓是一種邪惡的動物,與惡魔結伴同行。這些人認為,如果想要打敗魔鬼以及其追隨者,就必須要滅掉貓。
早在1180年,警鐘就敲響了。那些容易上當受騙的人被告知,在撒旦的儀式中,“魔鬼在他的信徒面前變成了一只黑貓。信徒們把燈熄滅,靠近他們看見主人的地方。他們摸索著,當他們找到他的時候,他們就會在他的尾巴上親吻他。”

教皇格列高利九世(又譯為額我略九世,約1143年-1241年8月22日)。圖源:維基共享資源 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教皇格列高利九世(Pope Gregory IX)發話聲援這場反抗邪惡的貓的運動。他打算在德國消滅一個崇拜魔鬼的邪教,這些人的儀式中便涉及到黑貓。這個教派的靈感來自于1220年書上寫的北歐的愛神弗雷婭(Freya)。據說,拉著她在天上游走的是一對很棒的貓。根據書中的描述,有時她是站在戰車里的,有時她是騎在其中的一只貓背上的。這一對貓分別象征著它們斯堪的納維亞女主人的生育力和殘暴的特質。它們是很有愛心的貓,但被激怒時會變得兇惡可怕。

當弗雷婭在夜空中漫游時,她會流下金色的眼淚,很快她就變成了巫術祭儀的守護神。在儀式上要表現狂喜和狂歡的狀態。這種祭儀在德國已經占據了主導地位,這引起了羅馬教皇的警覺。他得知,組成這個惡魔崇拜教派的成員們會聚在一起吃一頓正式的晚餐,當晚餐結束時,他們就會站起來,一只黑貓的雕像會復活,并直立起尾巴向后走。先由一個人帶頭親吻貓的屁股,然后再由這個教派的帶頭人去親吻。隨后便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狂歡。
黑貓一旦被發現就會被圍捕,并被裝進麻袋或者大籮筐里面,他們每次捕捉上百只,并放在篝火上活活燒死。
至于這則消息是否屬實已然不重要了,因為他們已經認為這是屬實的,還派了一名審判官去叫停這種儀式活動,并且動用酷刑來獲取口供。很明顯,對于天主教會而言,貓是與壞人為伴的動物,因此貓肯定會被攻擊,還有那些魔鬼崇拜者們也會一并受到攻擊。

純黑的貓,是這場運動的焦點。其他顏色的貓都幸免于難,如果一只黑貓在身體的某個部位哪怕有一丁點兒白毛,那它也是安全的。一小塊白色的毛被稱為天使的標記,有趣的是,即使在今天,大多數黑貓都有這樣的標記。

對黑貓的攻擊行為蔓延了整個歐洲,成千上萬的貓被虔誠的基督徒處死,他們認為垂死之貓的尖叫聲實際上是魔鬼的叫聲。黑貓每年最糟糕的一天是6月24日,施洗者圣約翰節(the feast of St。 John),黑貓一旦被發現就會被圍捕,并被裝進麻袋或者大籮筐里面,他們每次捕捉上百只,并放在篝火上活活燒死。據說,女巫們在這一天可以通過變形變成黑貓來進行邪惡的行為。因此,對于信徒來說,遭受苦難和被處死的是女巫,而不是這些貓。這就是為什么旁觀者——甚至是虔誠的基督徒——能夠站在這殘忍的現場一旁嘲笑這因劇痛而扭曲的軀體的原因,聽著燃燒著的貓發出的可怕的尖叫聲,并樂在其中。他們確實認為,他們正在目睹一場魔鬼被擊敗的場面。
羅馬天主教皇英諾森八世(Pope Innocent VIII)要求,將女巫燒死時,也要將其寵物貓一同燒死。
毫無疑問,如果這些人為了這些節日而成群結隊出動去圍捕貓,并把它們放進麻袋里,那這些人是不會太在意抓到的貓的顏色的。因為貓在黑夜里都是灰色的,所以說在麻袋里的貓都會是黑色的。因此,在這種情形下,所有的貓都會身處險境。整個貓群都面臨著威脅。

在一些地方,對貓的殘忍成為了一種被接受的社會行為,且和宗教沒有任何的關系。例如,在比利時的伊普爾(Ypres),有一個一年一次的流行習俗,即從布料廳(Cloth Hall)的鐘樓頂上把活生生的貓扔下去。在這座城市繁榮的年代,只有幾只貓被扔;但在糟糕的年份里,被扔的數量會增加,這大概是因為人們認為魔鬼已經在行動了,所以要更加堅定地對他的貓進行懲罰。扔貓的最早描述出現在1410年到1420年的城市編年史中,但實際的發生時間也可能甚至比這還要早。這一習俗一直持續到了1817年,也就是最后一次扔貓的時間。有位目擊者說,最后那只被扔出去的活貓在墜落中幸存了下來,并且逃到了安全的地方。
自從這個習俗消失以后,直到20世紀,人們才重新拾起這個風俗,當時它變成了一場盛大的貓游行,沒有任何殘忍的行為。此時的貓不會被扔而是成了玩具,讓站在下面的孩子們抓。在21世紀,這個名為“伊普爾貓節” (Kattenstoet)的游行仍在繼續,但每三年才舉行一次。

在16世紀的荷蘭,一只邪惡的貓與一個叫 “圣”埃爾瓦勒的奇怪反圣徒同時出現。這是一種諷刺的形象,意在展示與圣母瑪利亞的品質完全相反的屬性,她被描述為“所有苦難的邪惡守護神”。在1550年的荷蘭木刻版畫中,她被描繪成騎著一頭驢,頭上頂著喜鵲,象征著邪惡,一只在她左臂下的豬象征著貪食,一只貓高舉在她的右手上,象征著邪惡的力量。這只貓被高高舉起,就像一個徽章或者標志,這顯然是在宣告這個人物與魔鬼是聯盟的事實。

這種對貓持有消極態度的廣泛傳播預示著持續大約三個世紀的殘酷貓科動物迫害,整個歐洲的貓都被折磨致死。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巫術上。在1580年到1630年間,獵巫的瘋狂上升到了狂熱的程度,這一趨勢的迅速蔓延,導致了多達6萬名不幸的婦女被處決。它以一種道德恐慌的形式出現,受害者被描繪成基督教會的主要敵人。他們被認為是邪惡的人,崇拜魔鬼,且參與極端惡劣的異教儀式。
事實上,大多數人只不過是些古怪的老女人,她們獨自生活且唯一的伴侶就是她們的貓。迷信的村民鄙視她們且害怕被她們詛咒。從社會的角度來說,她們的死刑使當地社區擺脫了那些拒絕加入正常村莊活動的笨拙怪人。對于教會來說,他們增加了一個有價值的恐懼因素來幫助阻止人們偏離嚴格的宗教習俗。
到了15世紀末期,羅馬天主教皇英諾森八世(Pope Innocent VIII)頒布了一項法令宣稱貓是一種邪惡的生物,再次官方地仇視起了貓。他要求,女巫被燒死的時候,她的寵物貓(如果她有的話)要和她一同被燒死。更糟糕的是,一些獵巫者堅持認為,任何擁有貓的人都是女巫。就連最狂熱的貓愛好者也被誣陷,這太過分了。當被問及養貓的樂趣是否會超過被活活燒死的噩夢時,回答當然只有否。因此,家貓的數量開始迅速下降。
當貓的數量以這種方式被摧毀時,鼠患變得猖獗,當如跳蚤般大量滋生的老鼠讓歐洲染上了流行性傳染病時,一些人認為這是貓對他們所遭受的恐怖的報復。正如一位作家所言,如果被謀殺的貓有鬼魂的話,那么在目睹人類遭受的大規模苦難時,它們會得到一種報復的滿足感。


本文標題:觸目驚心的中世紀屠貓狂歡史 為何會造成大規模虐待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