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文史謎團尚待破解 探索發現北緯30°石柱的神奇魅力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社會奇聞  時間:2021-07-08 

人類對未知的探索,從未止步。勇于探索的精神,正是驅馳人類文明不斷前行的不竭動力。

北緯30°線貫穿四大文明古國,是全球公認的一條充滿神秘魅力的緯線。埃及金字塔、百慕大三角、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巴比倫空中花園……許多世界級的自然和人文奇觀,均出自這條線附近。

位于北緯30°線的石柱,是全國四個土家族自治縣之一,也是中國唯一以軍功登錄正史的巾幗英雄秦良玉的故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羅兒調”、世界經典名歌《太陽出來喜洋洋》均發源于此。

秦良玉究竟魂歸何處?盛傳掩埋著太平軍殘部的山洞,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幾百座古巖棺群,何以安居千仞絕壁?我國最早的煉鋅遺址群所產的大量“毛銀子”,為何后世難覓?古老的“皇家寺院”,是否暗藏南明政權的“國家寶藏”?

悠久的歷史,厚重的人文,為石柱留下眾多待解之謎,也為石柱縣平添了幾許神奇的魅力。

1 秦良玉墓葬之謎

疑冢叢生,巾幗英雄魂歸何處?

提起巾幗英雄,人們往往會想到花木蘭、穆桂英、梁紅玉。事實上,這些“巾幗英雄”多為民間演繹。而石柱的秦良玉,卻是一位中國歷史上貨真價實的巾幗英雄。她不僅是我國歷史上唯一憑戰功封侯拜將的女將,也是唯一被正史立傳(《二十四史·明史》將相列傳)的女將。

秦良玉,字貞素,生于明萬歷二年,明朝石柱宣慰使馬千乘之妻。丈夫死后,秦良玉承襲了其官職,從26歲起開始領兵打仗,一生多次率師遠征,歷經44年戎馬生涯,足跡遍及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官至光祿大夫、太子少保、太子太傅、四川招討使、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鎮東將軍、四川總兵等職,并被封為忠貞侯、一品誥命夫人。

和充滿傳奇的一生相同,秦良玉的身后事同樣充滿神秘。在石柱境內,現存兩座有據可考的秦良玉墳塋。而據民間傳說,石柱境內的秦良玉疑冢多達47座。

公元1648年5月21日,戎馬一生,戰功顯赫的秦良玉與世長辭。彼時,逢明末清初。據傳,秦、馬兩氏后人料定,身世顯赫的秦良玉身后必將招致仇家和盜墓者覬覦,便準備了48副棺材一起發喪。其中,除一副送往秦良玉老家忠州下葬外,其余皆葬于石柱境內。不僅如此,送葬隊伍集體消失,具體下葬地點便更是鮮有人知。

位于石柱縣城以東3公里的回龍山上,是馬氏、秦氏家族墓地,總面積320畝。墓地中現存兩座秦良玉墓,即分別為碑文“秦良玉之墓”的東墓,和碑文為“馬母秦氏貞素之墓”的西墓。前者據傳仿明孝陵而建,用于官方公祭;后者是秦馬氏族人以秦良玉唯一的兒子馬祥麟名義建的衣冠冢,為家族祭祀所用。

據石柱縣文,新中國建國前夕兩座墓以及位于石柱縣三河鎮的另一處秦良玉疑冢,都曾被人挖開,但均未有發現。

而除了兩座秦良玉墓外,墓園中還有秦良玉之子馬祥麟,后裔馬光仁、馬祜昭,麾下將官馬德音等人的墓葬20余座。其中,多為衣冠冢。

秦良玉真正葬身何處?馬秦兩氏家族墓地為何衣冠冢遍布?歷史的謎團,尚待后世揭開。

2 太平洞藏寶之謎

太平軍殘部葬身險洞或留寶藏

位于金鈴鄉五星村油罐溝山頂那座被稱為“太平洞”的神秘山洞,一直被人所覬覦。以至于而今仍有人在網絡上打聽它的具體位置。據傳,洞中不僅埋藏著一支數十人的太平軍殘部,更隨葬著他們劫來的大量財物。

據介紹,大約是在1862年左右,一支數十人的太平軍小分隊占據了這座地勢險要,洞口狹小,洞道長達3公里的山洞,用以熬硝和制造火藥及火器。

最初,這支太平軍隊伍與周邊村民相安無事,他們還經常以熬制的硝向周圍村民換錢易物。然而,隨著太平天國的覆滅,失去經濟來源且無人制約的太平軍逐漸淪為土匪,開始頻頻搶劫和滋擾周邊居民,最終激起民憤。

1869年大年三十,一場蓄謀已久,精心設計的伏擊戰在太平洞口打響。村民們借“拜年”之機,將洞內太平軍悉數灌醉,合力用一副巨大的棺材堵住了狹窄的洞口。然后,將預先囤積在附近的大量毛竹投入洞中,在洞口生火對洞內進行“煙攻”。

據傳,戰斗打響之初,洞內尚有清醒者試圖反抗。但他們無法將棺材推開,只能把投進洞內的毛竹不斷拉進洞內。隨著煙氣的熏燎和洞內空間逐步被毛竹填滿,洞內太平軍逐漸喪失了抵抗能力,直至整個洞口被村民用土石完全封死。

光陰荏苒,硝煙散盡。但太平洞傳奇的故事和藏寶的消息卻流傳甚廣。上世紀末,當地村民曾組織過兩次人工開洞,均無功而返。

太平洞地處深山,洞口狹小。而今,隨著開洞親歷者的不斷離世,連當地村民也少有人知這個被稱為“太平洞”的山洞的具體位置。

幾年前,曾有探險者找到隱匿的洞口,發現了埋藏在泥土中通往山洞深處的石梯,以及洞頂上鐫刻的“太平天國,天下太平”大字。

石柱縣文物所相關負責人證實,1862年2月,太平軍在石達開的率領下由湖北利川攻入石柱,太平洞的傳說流傳甚廣,當地政府曾組織過對太平洞的非正式勘察,發現了傳說相印證的一些痕跡,但多次塌方已經將太平洞洞道完全堵塞,囿于地理環境,目前還無法使用機械對太平洞進行發掘。

3 山崖古墓安放之謎

大量沉重棺木,如何送上絕壁墓穴?

發源于石柱縣冷水鎮七曜山南麓的龍河縱貫石柱,在龍河流域沿岸的懸崖峭壁上,分布著大量被當地人稱為“仙人洞”的人工洞窟。民間傳聞,這是古人的一種墓葬形式,他們把死去的先人置于高崖之上,望之重生。

據文物部門考證,石柱境內龍河流域沿岸的巴人崖墓群,共分布著61處759孔。分縱、橫兩種形制。通常長約2米,寬和高均在0.8米左右。由于墓穴較小,無法放置正常的棺木,故而學者判斷,這種墓葬屬于“二次葬”,即將死者遺體放至腐爛之后,將遺骨裝殮到小型棺木中再放上崖墓。

據《朝野僉載》、《溪蠻叢笑》等古籍記載,歷史上只有僚人(今仡佬族)有崖棺葬俗。唐宋時期,貴州的僚人沿著溪流到了湘西,然后再到與石柱接壤的鄂西。考古學家判斷,其中一支僚人進入石柱,定居在了龍河流域。龍河流域崖墓,便是他們所建。每處崖墓,都是一個家族墓葬群。

唐《朝野僉載》有載:“五溪蠻,父母死,于村外擱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踏歌,親屬飲宴舞戲,一月余,盡產為棺,于臨江高山半肋以葬之,自山上懸索下柩,彌高者以為至孝”。

盡管基本搞清了崖墓的“身世”,但古人是如何將沉重的棺木送上崖墓,仍是一個重大的未解之謎。

多年來,考古專家和民間文考愛好者對此多有爭論。主流的判斷有三:

一是搭架法。即從下往上用木頭搭建用于攀爬的腳手架。不過,此法雖簡便易行,但高度有限。無法解釋距地面數十米的高處的崖墓該如何使用。

二是棧道法。即搭建棧道將棺木層層抬送上去。考古人員曾在貴州松桃類似的崖墓石壁上,發現有可安裝木樁的鑿孔。石柱崖墓也曾有零星的樁孔被發現,但尚不足以支撐形成連續的棧道。且棧道法施工復雜,成本較高,古僚人是否能普遍應用不得而知。

三是吊裝法。此種方式在《朝野僉載》中亦有提及,即從山崖背后或側面將棺木運至山頂,再利用機械裝置將其吊運送至事懸崖上的墓穴中。但說法亦無實證支撐。

此外,除了上述主流判斷,民間還有壘土說、船運說、地貌變遷說等。

4 老銀廠“毛銀子”去向之謎

我國最早煉鋅遺址群暗藏石柱深山

在石柱境內七曜山上的大風門、龍洞灣、老廠坪一帶,保存著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大量冶鋅遺址。這些鋅礦,與秦良玉夫家馬氏家族關聯緊密。

馬氏為東漢伏波將軍馬援之后,因祖上有功世襲石柱土司。明朝萬歷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秦良玉的丈夫馬千乘之父馬斗斛在石柱開鋅礦,因被查虧損而貶戍,馬千乘也被牽連。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馬千乘染上暑疫,又被朝庭監軍太監邱乘云誣告在冶鋅過程中有貪污行為,被投入獄中病重而死,這才有了秦良玉承襲夫職南征北戰的一系列傳奇。

清末,七曜山上的冶鋅遺址逐漸淡出世人視線。1987年后,深藏在七曜山中的明清冶鋅遺址群才陸續被發現。

石柱七曜山冶鋅遺址群,主要包括龍洞灣遺址、老窯廠遺址、大風門遺址、罐子窯遺址、老廠坪遺址、寶龍塘遺址、天仙橋遺址、白沙嶺遺址、爐渣石遺址、羅河東遺址和官湖灣遺址等10余處遺址,分布在七曜山西南麓約10平方公里的山嶺上。

2009年,石柱等4個區縣的冶鋅遺址群以“重慶冶鋅遺址群”為名,成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石柱縣龍洞灣、老窯廠兩處遺址一起躋身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命名為“重慶冶鋅遺址群”。

學術界確認,重慶冶鋅遺址群系迄今為止我國最早的煉鋅遺址群,也是中國煉鋅古遺址的首次發現。為解決我國古代(明、清)煉鋅的起源,和揭示其技術特點提供了豐富的考古實證,在世界冶金史上意義非凡。

據石柱縣文管所相關負責人介紹,古時石柱人鋅銀不分,喜歡把冶煉鋅礦的地方稱為“銀廠”,把鋅塊稱為“毛銀子”。甚至眾多史籍也將鋅礦記錄為銀礦。七曜山上的冶鋅遺址,一直石柱人被稱作“老銀廠”。

也正是基于對“銀子”的貪欲,明代各方勢力對鋅礦的爭奪非常激烈。《明史》有載“以石砫(柱)地鄰酆都,互爭銀場相訐,有司不為區治,致相仇殺”。

史籍中,對于鋅錠的用途并未有令人信服的解釋。明清兩代,“老銀廠”冶煉出大量“毛銀子”去向一直成謎。民間認為,這些鋅很可能被土司家族勢力掌控,做成了可以流通的“銀子”。但此說法缺乏實證。

2004年至2007年,市考古所對七曜山上的龍洞灣遺址、老窯廠遺址進行了發掘,發現冶煉爐、作坊、煤坑、水渠等遺跡,以及大量冶煉罐等生產工具,但均未發現成品鋅錠。

5 銀杏堂“皇家寺院”之謎

傳聞曾秘藏南明政權“國家寶藏”

在石柱,有一座名為“銀杏堂”的禪寺。銀杏堂位于石柱縣河嘴鄉盤龍山上,原名蟠龍寺。清乾隆二年后,更名銀杏寺,后又更名銀杏堂,是石柱境內最大的寺院,與雙桂堂齊名。

銀杏堂的歷史,或可追溯至唐代。到明朝,其建設規模在西南地區首屈一指。種種跡象表明,當時的蟠龍寺規格頗高,或為暗藏南明政權“國家寶藏”的皇家寺院。

“皇家寺院”疑云重重

明代高僧破山大師曾受邀蟠龍寺主持寺務多年。據傳,赫赫有名的秦良玉,亦為他的皈依弟子。

其《破山語錄》記載:“師蟠龍解制,與徐公說法,以酬為法懇求之愿也,蟠龍則有牟吏部尚書郎秉素,奉差金陵,遇朝宗和尚告以天童衣缽,正在破山。歸鄉與樊總制我劬,肅簡迎師于蟠龍,大振法道,風勵初學,朝夕咨決,其愜積懷。萬福則有譚兵部道四,闔放講武,累世談兵,雖當大亂之際,無敢侵梁萬之疆,安居在陣,云闡化亦如治世。末后雙桂……”

這段文字記錄了蟠龍寺禮請破山大師任職一事。所提人物,均為當朝要員,包括吏部尚書牟秉素,總督川陜軍務的兵部右侍郎樊一蘅,以及明末國師朝宗和尚。

一座寺院禮請方丈,原本只是禪寺內務。但蟠龍寺禮請方丈,卻要經過吏部、兵部審批,足見其地位非同一般。

除破山大師的文字記錄外,銀杏堂在其建筑形態上也多有存疑。

銀杏堂山門、前山門、天王殿大門、大雄寶殿金柱上,飾有共計八條四爪金龍。院內屋脊、飛檐均以龍鳳配對修建。眾所周知,龍鳳為封建王朝皇權象征,私用后果極其嚴重。但凡能使用的地方,均屬與皇權有關的特殊之地。

此外,銀杏堂中許多清代碑刻,為在原碑上磨去以前文字重新雕刻,有的筆跡甚至并未完全處理平整,至今仍隱約可見。碑文書法水平和雕工上乘,不似普通人所為。

曾駐僧兵助明抗清

石柱民間傳聞,作為皇家寺院的蟠龍寺及附近的三教寺,曾駐“八百僧兵”助明抗清。蟠龍寺方丈永真智先是崇禎皇帝親封的“和尚將軍”,曾兼任秦良玉白桿兵總教頭,隨秦良玉屢立戰功,京都受封。

1649年,明楚王后裔朱容藩在奉節叛亂,起兵血洗石柱。永真智先為掩護南明朝廷退守貴州,帶領手下僧兵和部分明軍從蟠龍寺且戰且退,最后戰死于三教寺。

事實上,接任永真智先的破山大師,也在其詩作中自稱“僧兵”,并提及“濟眾日攜解虎錫(兵符)”。其在《吊永真上人》詩中寫到“從軍識面始為因,避亂重逢拂袖行”,再次點明了自己“半僧半軍”的身份。

銀杏堂近年發現的一塊殘碑,進一步印證了這里曾駐僧兵的說法。并闡明了蟠龍寺被封為皇家寺院的來歷和具體年代,說明了建寺于西南的目的和作用。

碑記寫道“室者至少昊迄懷崇四千五百八十六年中畿不可多得,甚哉!守成之匪易,易事也帷我。國朝自世祖開基,圣祖嗣統,逮三傳而至。宣宗成皇帝,圣圣相承,世守勿替,國家承平已數百年矣……”

小寨隱居“護寶后裔”

關于銀杏堂最誘人的傳聞,還是這里藏有“南明寶藏”。

明末清初蜀地戰火不斷,明朝舊軍、南明軍隊、李自成殘部、張獻忠舊部及清朝軍隊相互混戰。

據傳在南明永歷政權從廣西全州撤退時,大量僧兵并民夫曾頻繁出入蟠龍寺搬運黃金珠寶,時長達兩月之久。1649年朱容藩起兵石柱,曾把蟠龍寺翻了個底朝天,但卻并未發現寶藏。此后,吳三桂滅南明,所獲財資僅為南明國庫的十分之一。

蟠龍寺附近,還有一座名為“洞山寨”的小寨子。寨子建于一百二十畝左右的山頂之上,分前、中、后三寨。其三面臨崖,入寨僅有一條山路可通行,最寬處不到1米,最窄處僅容一人通過,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洞山寨實際居住人口并不多,總計不到三十戶,戶主均為朱姓后人,無一雜姓。傳這些寨民均系朱元璋之后,攜南明國庫財資撤到蟠龍寺。后遇朱容藩兵變,便留下秘密看守寶藏,最后隱居于此。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04130
本文標題:五大文史謎團尚待破解 探索發現北緯30°石柱的神奇魅力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