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類起源的故事,都與已知的化石不符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社會奇聞  時間:2021-07-08 

研究團隊回顧了自達爾文以來有關人類起源的重大發現,得出結論認為,大多數關于人類起源的故事與我們今天擁有的化石并不相符。


image.png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原理”

撰文 小雨


一直以來,靈長類動物的進化都備受科學界關注,科學家尤其想知道在這一過程中,人類是在何時、何處以及如何分化的。人們通常認為,人類和其他猿類(特別是與我們關系最近的黑猩猩)的最后一個共同祖先,是和猿類或者和黑猩猩類似的物種。


而一些猿類化石的存在,成為了科學家爭論的一個主要焦點。5 月 7 日,《科學》雜志上刊登了一篇綜述文章,一個由人類學家、古生物學家、解剖學家等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回顧了自達爾文以來有關人類起源的重大發現。他們得出結論認為,大多數關于人類起源的故事與我們今天擁有的化石并不相符——從猿類化石中獲悉的關于猿類和人類進化的信息表明,人類和黑猩猩的最后的共享祖先有著非常獨特的特征——既不同于于現代人類,也不同于現代猿類。


在大約 930 萬年前到 650 萬年前這段時間里,也就是中新世末期的某個時間點,人類從猿類——更具體地說,從黑猩猩屬分化了出來。為了了解人類起源時面臨的選擇壓力,對人類和黑猩猩的最后的共同祖先的形態、行為和生活環境進行重建是非常必要的。


可當我們翻看關于人類起源的各種研究時,會發現那些結果交織成了一團亂麻——科學家對于中新世的種類繁多、分布廣泛的猿類的系統發生信息尚未達成共識,不同的研究小組在完全不同的范式下工作,而這種情況在其他科學領域是不存在的。


探索人類起源問題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自上而下”的方法,它依賴于對仍然存在于世的猿類(以黑猩猩為主)進行分析;另一種是“自下而上”的方法,它強調的是從大多數已經滅絕的猿類的化石記錄中來獲取信息。


從自上而下的角度來看,基于現有猿類和早期類人猿所提供的一些證據,我們會得出古人類起源于一種類似于黑猩猩的共同祖先的結論。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人類的直立行走一定是從指關節著地走進化而來的。指關節著地走是一種功能上的妥協,它讓生物既能在陸地上行走,又能維持攀爬的能力。


但是,這種結論雖符合“自上而下”方法的邏輯,卻與“自下而上”方法中的證據不相符。從化石記錄來看,人類起源于一種在某些特征上更接近中新世的奇怪猿類祖先。


image.png

圖片 行走方式。| 圖片來源:© Sergio Almécija via phys.org


在回顧這些不同方法的研究時,這篇綜述性論文探討了僅依靠這些方法中的一種來研究古人類起源問題所會面臨的局限性。“自上而下”的研究有時會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即現存的猿類(人類、黑猩猩、大猩猩、紅毛猩猩和長臂猿)只是一個更大的、現在已經幾近滅絕的類人猿群體中的幸存者。而基于“自下而上”方法的研究,則更傾向于賦予單個猿類化石一個重要的進化角色,讓其能在已經存在的說法符合邏輯。


在《人類的由來》(1871 年)一書中,達爾文(Charles Darwin)推測人類起源于非洲,且其祖先與現存的任何物種都有所不同。但是,鑒于當時化石的稀缺,達爾文在陳述這種觀點時態度是謹慎的。


到了 150 年后的今天,我們已經給在非洲東部和中部發現了可能的古人類,有些研究甚至聲稱在歐洲也發現了古人類。現在,在非洲和歐亞大陸有超過 50 個人屬化石的記載。然而,這些化石所表現出的一些零碎的特征,并不符合人們對現代猿類和人類譜系的預期表述。這使得科學界對于這些猿類化石在進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仍無法達成科學共識。


論文中,作者列出了未來對人類起源的研究應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要在尚未發現中新世猿類的地區進行野外勘察;二是要對基于形態的系統發生學和古蛋白質組學謀求方法上的進展,以獲取超越古 DNA 極限的分子數據;三是在對基于整合形態學和生物力學信息的實驗數據進行模擬建模。希望通過這類研究,我們將能更好地重建人類和黑猩猩的進化“起點”。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04191
本文標題:大多數人類起源的故事,都與已知的化石不符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