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一張圖,猜猜這是什么?
這是白堊紀時代的化石。
這是什么化石?
咳咳,便便。
我們都在博物館里見過雄偉的恐龍骨架化石,通過觀賞這些化石,我們得以穿越時空,一瞥上億年前的歷史。而對于科學家來說,還有一種類型的化石,雖然難登“大雅之堂”,但同樣具有非凡的研究價值,那就是古生物的糞便化石。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報告》報道了對蒙古國西部早白堊世查干察布組螺旋狀糞便化石的研究,這是首次發表的該地糞便化石記錄。
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完成的這項研究涉及的7件標本,是由中科院古脊椎所汪筱林研究員于1998年,參與蒙古高原國際恐龍項目科考期間于同一地點所采集。在與汪筱林研究員對比討論化石采集地點信息后,得知這7件糞便化石標本均產自蒙古國西部Tatal盆地早白堊世查干察布組。其中,包括6件螺旋狀糞化石和1件渦旋狀糞化石,目前這些標本藏于中科院古脊椎所。除了糞便化石之外,該地點過去還有其它脊椎動物化石的發表記錄,如復齒湖翼龍。
糞便化石是一類遺跡化石,對這類型化石的研究目前已成為該領域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隨著近年來人們逐漸認識到糞便化石所包含的信息在古生物學和古生態環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糞便化石儼然已成為揭示古生物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不同造跡者所產生的糞便存在不同的形態特征,因此透過不同糞便化石的比對,也可反應出造跡者的相應類群及其腸道構造的演化信息。相關研究的起步由來已久,早在1667年,科學家就已經對現生魚類螺旋瓣狀的腸道進行了研究。迄今,已知最古老的螺旋紋狀糞便化石記錄在南非上奧陶統索姆頁巖中,而最早的渦旋狀糞便化石記錄在愛爾蘭梅奧州路易斯堡志留系地層中。一般來說,渦旋狀糞便化石的記錄更為罕見,多見于古生代和新生代地層中。
本次報道中,研究人員發現了四個新的糞便化石遺跡類別,包括兩個新的遺跡種和兩個新的遺跡屬。高精度的計算機顯微斷層掃描(CT)顯示,這7件糞便化石標本中均存在骨骼殘片和鱗片,其中還存有完整的圍眶骨,據此,研究人員推斷,產生這些糞便化石的生物的消化系統環境可能并非強酸性,并不足以溶解食物中的骨骼等。此外,掃描電鏡能譜分析中的鈣和磷酸鹽也表明,這些糞便化石的造跡者具有肉食性類群的特征。
由于這7件糞化石的大小不一,研究人員推測這些糞便化石的造跡者體形的大小也不相同。另從這些糞便化石的顏色、干裂程度、孔的數量、空腔數量及盤管深度存在的差異來看,其埋藏條件也各不相同。
受益于與中科院古脊椎所張彌曼院士和張江永研究員的討論,研究人員推測有三個新的糞便化石遺跡的造跡者可能與鱘形目的成員有關。另外,一個名為Scrollocoprus的較小尺寸的遺跡屬中發現了疑似植物花粉,被攝食動物完整的眶下骨、成團的骨骼碎片和菱形的硬鱗片,表示其造跡者有可能是以動物和植物為食的雜食性類群,或者它是捕食了植食性的動物所造成的殘留。其表面還存在生物侵蝕的痕跡,因此也更進一步提供了白堊紀早期糞便分解者的相關生態信息。且這一新屬的遺跡化石也是目前全世界第二件發現的中生代渦旋狀糞化石。目前還無法確定它具體是哪一類特定魚類產生的,但它有可能來源于肉鰭魚類,其中未被消化完全的對象可能為叉鱗魚目的成員。另外,這些糞便化石表明蒙古國西部Tatal盆地在早白堊世曾經生活著大量的魚類。
(圖片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提供)
本文標題:這些有上億年歷史的便便,或將成為解碼古生物的關鍵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