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伊士運河之戰戰敗國成了最大的贏家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世界之最  時間:2022-11-04 

蘇伊士運河之戰戰敗國成了最大的贏家1854年,法國工程師費迪南德李賽普與尚為土耳其屬國的埃及總督賽德帕夏簽訂了《關于修建和使用溝通地中海和紅海的蘇伊士運河及其附屬建筑的租讓合同》,開始了現代蘇伊士運河的建造這份合同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蘇伊士運河之戰戰敗國成了最大的贏家

戰敗國竟然成了最大的贏家?戰勝國卻輸了底朝天?墨上桑為您解讀第二次中東戰爭。

第二次中東戰爭也叫做蘇伊士運河戰爭,要解釋為什么戰敗國埃及竟然成了最大的贏家?戰勝國英法卻輸了底朝天?先要從蘇伊士運河說起。。。

一、蘇伊士運河

1854年,法國工程師費迪南德·李賽普與尚為土耳其屬國的埃及總督賽德帕夏簽訂了《關于修建和使用溝通地中海和紅海的蘇伊士運河及其附屬建筑的租讓合同》,開始了現代蘇伊士運河的建造。

這份合同規定,從運河通航之日起,租期99年,期滿后歸埃及所有。(眼熟嗎?香港當年也是被租借99年,注意這個時間。)

蘇伊士運河之戰戰敗國成了最大的贏家

1869年通航時的蘇伊士運河

蘇伊士運河從1858年開鑿到1869年竣工。整個工程花費11年,共耗資1860萬鎊,策劃和具體工程實施是法國人負責的,而錢大部分是英國人出的,只有勞工是埃及人(當時運河公司股票的52%分散在法國資本家手中,29%為英國政府持有,埃及政府僅持有15%的股票)。

運河開通后,英法兩國不但控制住這條緊扼歐、亞、非三大洲交通要沖,戰略意義巨大的國際通道,并且獲得了巨額的過路費(每年約一億美元的現金流!注意,是是五十年代的一億美金哦)。

1875年,英國迫使當時的埃及總督把國家所持有蘇伊士運河公司15%的股份全部賣給了英國。

1882年,英國派兵占領埃及,在運河區建立了它在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直接控制了運河。

1922年,全球獨立浪潮興起,英國被迫承認埃及獨立,但條件是埃及要保證英國對運河的絕對控制。

1936年同埃及簽訂《英埃同盟條約》,進一步規定英國對運河的占領期限是20年,保有運河區駐軍1萬人。

二,埃及

1952年,中校納賽爾發動政變,推翻了埃及法魯克王朝,建立了偏向蘇聯的埃及共和國。

蘇伊士運河之戰戰敗國成了最大的贏家

納賽爾

因為埃及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被剛建國的以色列打敗,納賽爾急需資金建設國家以及購買大量武器充實軍隊。于是日進斗金的蘇伊士運河吸引了納賽爾的注意。

1956年7月26日,納賽爾強硬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公司全部財產移交埃及政府。(注意:距離1869通航過了87年,距離1936年英埃同盟條約剛好20年)

二,英法

這一事件的后果就是,同時惹怒了英國人和法國人!二戰后英法雖經濟調蔽,但蘇伊士運河事關戰略地位、石油命脈,對英法是一塊絕不可棄的肥肉。

在英法兩國經濟援助、經濟制裁、為對運河實施“國際管制”等多種方法軟硬兼施都宣告失敗,英法兩國甚至將蘇伊士運河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也被美蘇否決!就在英法決定親自武力動手的時候,法國人想到了一個好打手--以色列。

三,以色列

以色列在建國的第二天,就受到來自埃及、敘利亞、約旦等阿拉伯國家的侵犯,差點滅國,雖然猶太人以血的代價保住了以色列,但阿拉伯人的敵意有增無減,戰爭早晚都會爆發。

納賽爾上臺后的,埃及在各個方面打壓以色列,尤其是不準以色列的船只通過蘇伊士運河,讓物資武器極度缺乏的以色列極為不滿。

蘇伊士運河之戰戰敗國成了最大的贏家

第一次中東戰爭以以色列慘勝告終

以色列內部有許多人公開鼓吹擴大以色列的疆界,甚至提出了“從尼羅河到幼發拉底河”的口號。

早在1955年11月,以色列國防軍參謀本部就制定了一個入侵加沙地帶和西奈半島的作戰計劃。

英法對埃及戰爭的建議也正中以色列下懷。

四,蘇伊士運河戰爭

1956年10月13日到14日兩天,英國人、法國人和以色列人秘密在塞弗爾舉行會議,三方對于打擊埃及,奪回蘇伊士運河的戰爭計劃,共分為四步:

1.以色列首先發動進攻,占領西奈半島,然后英法作為調解人,調解雙方的矛盾,英法最后以“中立人”的身份進入蘇伊士運河地區,重新接管蘇伊士運河。

2.但如果埃及政府在以色列的進攻下,仍然沒有屈服,則英法軍隊將親自動手,從塞浦路斯、馬耳他、亞丁和航空母艦上出動飛機轟炸埃及,摧毀埃及的軍事基地。

3.然后,英法聯軍主力從塞得港登陸,向運河區進攻,切斷埃軍退路。

4.最后,由以色列占領西奈半島全境,英法占領運河區,全殲埃軍。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第202空降旅在旅長阿里埃勒·沙龍上校的指揮下突襲駐守在米特拉山隘的埃及軍隊,拉開了第二次中東戰爭的序幕。

蘇伊士運河之戰戰敗國成了最大的贏家

沙龍,就是后來以色列總理的那個沙龍

以色列開戰的次日,英法發出最后通牒,借口“隔離交戰雙方”,以“保證運河的通航安全和自由”,要求埃以雙方在12小時內停火,并各自從運河后退10英里,讓英法軍隊進駐運河區的塞得港、伊斯梅利亞和蘇伊士。

在遭到埃及拒絕后,31日,英法聯軍對埃及的首都開羅和其他重要城市與港口發動海空襲擊。

蘇伊士運河之戰戰敗國成了最大的贏家

準備空襲埃及的英國航空母艦

遭到英法聯軍的空襲后,埃及納塞爾總統出了一個大昏招:命令埃及空軍不得反擊,命令埃軍撤出西奈半島

納賽爾的本意是保存空軍實力,全力防御埃及尼羅河三角洲區域。但空軍不得反擊導致埃軍光挨打不能還手,士氣不高。接著撤退的命令讓埃軍士氣更是一落千丈,于是撤退變成了潰退,潰退變成了潰敗。

五,傷亡統計

英、法軍總計陣亡32人傷130人失蹤1人:英軍損失8架飛機,法軍損失2架飛機。

以色列方面172人死亡、817人受傷,大約30輛坦克或半履帶車被擊毀。

埃軍陣亡約750人,負傷2100人,五百多輛坦克和裝甲車被擊毀。損失飛機200架,五大城市遭到嚴重破壞。1.2萬幢住宅毀于戰火,居民傷2萬多人。

蘇伊士運河之戰戰敗國成了最大的贏家

英法聯軍對塞德港進行了空襲

從這一結果上看,英法以聯軍而可謂完勝!戰敗國埃及損失慘重,應該一蹶不振才對!為什么說埃及是蘇伊士運河之戰的最大受益者呢?除了埃及,還有誰收益于這次戰爭呢?

本次戰爭的主要受益者有下面幾位。

一,蘇聯

蘇伊士運河之戰戰敗國成了最大的贏家

赫魯曉夫和納賽爾

埃及是蘇聯在中東地區僅有的戰略盟友。1956年11月6日,蘇聯向英、法、以三國發出照會。

赫魯曉夫對以色列總理本一古里安的信中說,以色列的行為:“將使以色列是否能繼續作為一個國家而存在產生問題。”

同時赫魯曉夫在致英法領導人的信中發出核威脅“如果擁有各種現代化毀滅性武器的更強大國家向英國和法國進攻的話,那么英法兩國將會處于何種境地?”

正事通過埃及,蘇聯得以將勢力范圍擴展至中東地區,眾多阿拉伯國家開始采用蘇式武器武裝自己,蘇聯可以說是本次戰爭的贏家之一。

二,美國

蘇伊士運河之戰戰敗國成了最大的贏家

上將總統艾森豪威爾

正準備大選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對英法擅自發動戰爭很生氣。他命令全世界的美軍部隊進入戒備狀態,強烈要求英、法和以色列立即停戰。

除了不想同蘇聯開戰,艾森豪威爾更想借阿拉伯民族主義情緒,將英法蘇等國勢力趕出中東,并取而代之。

從戰后角度看,美國勢力也深入中東地區,完全取代了英法原有的影響力,成為西方國家在中東的代言人,也是本次戰爭的贏家。

三,以色列

以色列通過戰爭獲得了英法等西方國家的友誼,使得國際形勢不再孤立,并有了英法這樣良好的軍火購買通道,切實提高了自身國際地位和軍力。

而且通過戰爭手段,深深打擊了埃及軍力,確保了西部邊境十年的和平,帶給以色列人寶貴的休養生息的時間,在本次戰爭中收益巨大。

四,埃及

上述三國算是本次戰爭中的贏家,但最大的贏家還是埃及,為什么呢?

1、雖然埃及損失慘重,但從結果看,是弱小的埃及人民在納賽爾總統的領導下,打敗了了西方大國的聯合進攻。1956年12月22日,英、法軍隊完全撤出埃及,以色列軍隊也于1957年3月8日全部撤出。

2、埃及人民武裝保衛了新生的納賽爾政權及埃及的運河權益。

3、1957年1月1日,埃及宣布廢除英埃《關于蘇伊士運河基地的協定》。它標志著埃及人民完全控制了蘇伊士運河,真正成為自己國家的主人,從而徹底結束了西方殖民者剝削和奴役埃及的歷史

4、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場戰爭,納賽爾結好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之一的蘇聯,納賽爾從此成為阿拉伯世界的英雄,被譽為“當代薩拉丁”、“尼羅河雄獅”

當然,最慘的就是“戰勝國”的英法了:

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大國,先是打埃及還需要拉以色列入伙;接著被老對頭蘇聯以核武器威脅,還被同陣營老大美國制裁。可以說是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隨后英法勢力全面退出中東地區,更是導致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國力也日趨衰落;到如今更被網友戲稱之為五常之恥,真是感嘆世事變幻。

本文蘇伊士運河之戰戰敗國成了最大的贏家文章僅代表作者的個人觀點,僅供大家參考,如若驗證其真實性,請咨詢相關權威專業人士。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08555
本文標題:蘇伊士運河之戰戰敗國成了最大的贏家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