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經典的死亡 看看你知道幾個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不解之迷  時間:2020-07-10 

  一個沒有嚴肅的思考過死亡的人,不能算一個成熟的人;一個沒有認真思考過死亡的民族,是一個缺乏深度的民族;一個沒有嚴肅的討論過死亡的思想,不可能是有深度的思想。

  死亡是每個人都逃避不了的話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與死的狀態。即使生得不怎么樣,如果死得精彩也不算空來世間走上一遭。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歷史上那些著名的死亡事件。

  1、商鞅

  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并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商鞅被秦惠王以謀反之罪判處車裂之刑。

  商鞅被秦惠王以謀反之罪判處車裂之刑

  很多人根據史料,認為商鞅之所以不得善終,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商鞅不會“做人”,在改革中只顧嚴厲執法,沒有處理好和秦國貴族的關系,導致雙方矛盾激化,最終落得被秦貴族反咬一口;另一方面,有些人認為商鞅自作自受,“商鞅變法,作法自斃”,失去了逃跑的機會,才會走上不歸路。

  可是在每位改革家的內心中,生與死,或許早已沒有那么重要了,只要自己的政治思想能夠得以傳承下去,心中就沒有什么遺憾了。對于商鞅這樣的人來說,對自己的命運應該早就有所預感。

  所以,當劫難來臨之時,商鞅選擇了“跑”,他回到了自己的封地,發兵北攻鄭國。商鞅這樣做,其實是在為秦惠王殺自己創造條件。一個國家的相擅自發兵攻打別國,自然是“以下犯上”,因此,治罪是必須的;并且,商鞅封地的兵力與秦國兵力的相差懸殊,所以,商鞅的死也是必須的。

  屈原孤獨的死去

  2、屈原

  東周列國,死去的壯士太多太多了,僅僅一個刺秦王的武夫荊軻,就死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可是這些人又有誰像屈原這般孤獨的死去?

  如果屈原不遭貶謫,他仍然是楚王身邊的近臣,殷都破后,他也是要跟著君王,死死地捍衛,非死不可時以一劍刎之的。然而楚王早就拋棄了他。所以當郢都破,楚國亡后,他只能孤獨的站在汨羅江,以身殉國。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的一生無疑是充滿著悲劇色彩的,對一個生不逢時的人來說,有什么是比死亡更好的解脫呢?屈原的死,是一個志士的死,是不屈的死,他以死來表明自己的志節與倔強。也因為這個帶著不甘與憤恨的死,屈原成為文人倔強性格的象征,影響了此后無數不得志的文人,也正因為此,一個民族2000多年來要用一個重大的節日來紀念他來自www.qiwen.tv。

  正因為屈原是如此的偉岸,以至于一個民族2000多年來要用一個重大的節日來紀念他。

  3、項羽

  項羽(前232年—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宿城區)人。自稱“西楚霸王”。其祖父項燕是楚國名將。

推薦閱讀:女子河中撿到黑色物體 打開后令她高興不已

  早期,項羽從叔父項梁起兵反秦。項梁被秦軍殺死后,項羽帶領起義的楚軍繼續反秦。秦朝被推翻后,項羽與劉邦爭天下,在鴻門宴上項羽不聽“亞父”范增之言,放走了劉邦。最后,項羽被劉邦的大將韓信圍于垓下,別虞姬、烏騅,自刎于烏江口。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詩贊云:“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自刎于烏江口

  4、韓信

  漢朝初年,大將軍韓信的死最值得人同情。

  韓信為漢出初三杰之一,劉邦之所以能奪得天下,有沒韓信是不行的。漢軍出陳倉,就是“用韓信之計”。以后井陘之戰,充分顯示了韓信的謀略和軍事指揮天才。收趙定齊,韓信立了大功。殺死龍且,斬斷項羽臂膀。劉邦幾次大敗,末了從韓信那里收精兵,方能再戰。 高祖五年,楚漢決戰垓下。開始韓信、彭越不到,劉邦大敗,“深塹而守之”。

  大將軍韓信的死最值得人同情

  后來用了張良的妙計,愿與韓信、彭越“共天下”,把兩人哄了來。垓下之戰,據《史記》記載,“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整個戰役,全由韓信指揮。垓下之戰實乃韓信之戰。呼風喚雨,波瀾壯闊,四面楚歌,英姿颯爽的韓將軍與拔山蓋世的楚霸王在垓下譜寫了一篇壯麗凄絕的英雄史詩。

  楚漢之爭結束后,功高震主的韓信成了劉邦的一塊心病。項羽一死,劉邦馬上便奪了韓信的兵權;猜忌—削權—殺頭,是功臣枉死的三部曲,韓信功高,有奇謀,善用兵,劉邦豈能容他。韓信之后,彭越、瓊布也為劉邦所害。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2478
本文標題:中國歷史上最經典的死亡 看看你知道幾個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