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詩歌集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世界之最  時間:2020-07-11 
世界之最 ( http://www.qiwen.tv/ ):中國最早的詩歌集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詩”,有目無辭,不計在內),所以又稱《詩三百》。最初稱《詩》,被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它開創了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詩經》里的內容,就其原來性質而言,是歌曲的歌詞。《墨子·公孟》說:“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意謂《詩》三百余篇,均可誦詠、用樂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記·孔子世家》又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這些說法雖或尚可探究,但《詩經》在古代與音樂和舞蹈關系密切,是無疑的。 《詩經》中的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 《詩經》作品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黃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肅的一部分,北到河北省西南,東到山東,南到江漢流域。
毛派《詩經》 據說《詩經》中的詩,當時都是能演唱的歌詞。按所配樂曲的性質,可分成風、雅、頌三類。“風”包括周南、召南、邶、庸、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國風,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貴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貴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來自民間。“頌”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頌是宮廷用于祭祀的歌詞。一般來說,來自民間的歌謠,生動活潑,而宮廷貴族的詩作,相形見拙,詩味不多。 《詩經》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它形式多樣:史詩、諷刺詩、敘事詩、戀歌、戰歌、頌歌、節令歌以及勞動歌謠樣樣都有。它內容豐富,對周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說,《詩經》是周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而《詩經》的語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漢語概貌的最重要的資料。 《詩經》總的藝術特點是其散發著濃郁的寫實主義的精神。寫實與寫意相對,前者直接描寫現實的世界,后者描寫臆想的時空,間接反映現實。或曰《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其實現實主義最基本的特點是塑造典型的形象來涵括某一時代生活的本質,這在《詩經》中表現得不是很明顯,其實倒是漢樂府民歌的傳統。 《詩經》注重表現現實,這個傳統后人謂之“風雅”,因為風詩主教化,雅詩主政治,都與現實生活聯系很強。因為風雅的目的在于加強政教,所以其聯系現實,不喜歡聯系現實中的稀奇罕見的內容,而喜歡描寫日常事物。同時,在描述中為了使吟詠的政教思想更加強烈而直感,《詩經》之風雅不喜歡敘述現實的事跡,而喜歡抒發詩人愛憎喜怒的情感。在《詩經》中,真正的敘事詩是罕見的。大多數詩篇具有一定的故事情節,不過是為抒情言志提供一個舞臺或者說標靶。但是這樣一來,就形成一個難題。就是詩歌所描寫的過于平常瑣細,如何能夠吸引人,打動人呢? 《詩經》詩歌的配樂多少彌補了一點內容的枯燥帶給人的厭倦。同時就詩歌創作本身講,避免枯燥乏味,就要把情志抒發得形象一點,婉轉一點,使得讀者可以根據形象追索詩人的心靈。這在《詩經》中的一般做法,就是用比興。興的特點是借助景物來鋪墊和暗示思想,比的特點是借助他物來強化和寄托思想,這兩種手法都可以使詩歌更加形象和含蓄。自《詩經》始成為中國寫實主義詩歌的常用手法,后世遂目之為比興傳統。我們可舉幾例。              《鄭風.遵大路》       遵大路兮,摻執子之祛兮。無我惡兮,不擇故也! 遵大路兮,摻執子之手兮。無我丑兮,不擇好也!                     《王風.揚之水》          揚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揚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甫。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揚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與我戍許。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遵大路》全篇用賦,然而大路之永長,使得分別的滋味顯得更加傷感,也具有暗喻的意味。《揚之水》首句比興兼用,用流水載不動草木,比擬內心之沉痛,自然而感人。后來李清照“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也是由此化出。《詩經》的這種傳統從古至今一直影響到現代詩歌創作。 這也是在描寫最瑣細的日常生活,但因為有了水蓮花不勝涼風的比興而有了詩意。而且在描寫手法上還頗有《詩經》之致。如《衛風·碩人》形容衛莊公夫人莊姜的美貌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為絢”,這也是用比興來描繪女子面頰因剎那間的嬌羞所生成的紅暈。 最后,我們總結起來說,《詩經》的創作精神就是追求表現現實,表現現實的日常,表現日常的情感,表現情感喜歡采用比興,或者說興寄。因此,《詩經》的風格也就因表現現實而充實,因表現日常而質樸,因側重抒情而深摯,因喜歡比興而含蓄。 【《詩經》“六義”】
《詩經》中的昆蟲插圖 《詩經》“六義”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前三個說的是內容,后三個說的是手法。 《風》、《雅》、《頌》三部分的劃分,是依據音樂的不同。 “風”的意義就是聲調。它是相對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而言的。它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古人所謂《秦風》、《魏風》、《鄭風》,就如現在我們說陜西調、山西調、河南調。 國風·周南國風·召南國風·邶風國風·鄘風國風·衛風國風·王風國風·鄭風 國風·魏風國風·唐風國風·齊風國風·秦風國風·陳風國風·檜風國風·曹風國風·豳風 “雅”是“王畿”之樂,這個地區周人稱之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范的音樂。周代人把正聲叫做雅樂,猶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帶有一種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據年代先后而分的,也可能根據其音樂特點和應用場合區別而分。 “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毛詩序》說:“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這是頌的含義和用途。王國維說:“頌之聲較風、雅為緩。”(《說周頌》)這是其音樂的特點。 “比”,用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變化。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鶴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碩人》連續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膚,“瓠犀”喻美人之齒,等等,都是《詩經》中用“比”的佳例。 “賦”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并無意義上的關系,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就像秦風的《晨風》,開頭“鴥彼晨風,郁彼北林”,與下文“未見君子,憂心欽欽”云云,很難發現彼此間的意義聯系。雖然就這實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時代懸隔才不可理解,但這種情況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現代的歌謠中,仍可看到這樣的“興”。 進一步,“興”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較有實在意義的用法。但正因為“興”原本是思緒無端地飄移和聯想而產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較實在的意義,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虛靈微妙的。如《關雎》開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關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確定。又如《桃夭》一詩,開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寫出了春天桃花開放時的美麗氛圍,可以說是寫實之筆,但也可以理解為對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說這是在烘托結婚時的熱烈氣氛。由于“興”是這樣一種微妙的、可以自由運用的手法,后代喜歡詩歌的含蓄委婉韻致的詩人,對此也就特別有興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陳出新,不一而足,構成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特殊味道。 【《詩經》的作用】 《詩經》中的樂歌,原來的主要用途,一是作為各種典禮儀的一部分,二是娛樂,三是表達對于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但到后來,《詩經》成了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學習《詩經》成了貴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養。這種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語言的作用,特別在外交場合,常常需要摘引《詩經》中的詩句,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叫“賦《詩》言志”,其具體情況在《左傳》中多有記載。《論語》記孔子的話說:“不學《詩》,無以言。”“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可以看出學習《詩經》對于上層人士以及準備進入上層社會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 另一方面,《詩經》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義。《禮記·經解》引用孔子的話說,經過“詩教”,可以導致人“溫柔敦厚”。《論語》記載孔子的話,也說學了《詩》可以“遠之事君,邇之事父”,即學到事奉君主和長輩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見,“《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意思就是,《詩經》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總體上)是符合于當時社會公認道德原則的。否則不可能用以“教化”。 這里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論來推測當時人對《詩經》的看法,他們所定的“無邪”的范圍還是相當寬廣的。許多斥責統治黑暗、表現男女愛情的詩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認為是“無邪”即正當的感情流露。第二,盡管如此,《詩經》畢竟不是一部單純的詩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項文化積累,又是貴族日常誦習的對象。所以,雖然其中收錄了不少民間歌謠,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與社會公認的政治與道德原則相沖突的內容。 秦代曾經焚毀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詩經》是易于記誦的、士人普遍熟悉的書,所以到漢代又得到流傳。
《詩經》中的插圖 【成書過程】 《詩經》中最早的作品大約成于西周初期,根據《尚書》上所說,《豳風·鴟鸮》為周公姬旦所作。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時期中葉,據鄭玄《詩譜序》,是《陳風·株林》,跨越了大約600年。 關于《詩經》的收集和編選,有“王官采詩”和“孔子刪詩”的說法: 王官采詩 
《漢書·食貨志》中記載,周朝朝廷派出專門的使者在農忙時到全國各地采集民謠,由周朝史官匯集整理后給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這種說法大致可以相信。 西漢初年傳授《詩經》學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個學派:齊之轅固生,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亨(大毛公)、毛萇(小毛公),簡稱齊詩、魯詩、韓詩、毛詩(前二者取國名,后二者取姓氏)。齊、魯、韓三家屬今文經學,是官方承認的學派,毛詩屬古文經學,是民間學派。但到了東漢以后,毛詩反而日漸興盛,并為官方所承認;前三家則逐漸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傳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詩經》,就是毛詩一派的傳本。所以現存的《詩經》又叫《毛詩》。
民國時期的《詩經》教科書 【體例分類】 關于《詩經》中詩的分類,有“四始六義”之說。“四始”指《風》、《大雅》、《小雅》、《頌》的四篇列首位的詩。“六義”則指“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是按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 風、雅、頌 《風》又稱《國風》,一共有15組,“風”本是樂曲的統稱。15組國風并不是15個國家的樂曲,而是十幾個地區的樂曲。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檜、齊、魏、唐、秦、豳、陳、曹的樂歌,共160篇。國風是當時當地流行的歌曲,帶有地方色彩。從內容上說,大多數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間歌手,但是也有個別貴族。 對于《雅》的認識有各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是指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雅”有“正”的意思,把這種音樂看作“正聲”,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樂的區別。也有人說“雅”與“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稱呼。還有觀點認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樂。《雅》共105篇,分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數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內容幾乎都是關于政治方面的,有贊頌好人好政的,有諷刺弊政的。只有幾首表達個人感情的詩。但是沒有情詩。 《頌》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贊美治者功德的樂曲,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其中《周頌》31篇,認為可能是西周時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魯頌》4篇,認為可能是魯僖公時的作品;《商頌》則認為是春秋以前宋國的作品。 賦、比、興 “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手法。“賦”是直陳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經過。“比”是打比方,用一個事物比喻另一個事物。“興”是從一個事物聯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評價與影響】 《詩經》對中國的文學史、政治、語言、甚至思想上都起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孔子對《詩經》有很高的評價。對于《詩經》的思想內容,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對于它的特點,則“溫柔敦厚,詩教也”(即以為詩經使人讀后有澄清心靈的功效,作為教化的工具實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說“不學詩,無以言”,顯示出《詩經》對中國古代文學的深刻影響。孔子認為,研究詩經可以培養聯想力,提高觀察力,學習諷刺方法,可以運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從而達至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古代,《詩經》還有政治上的作用。春秋時期,各國之間的外交,經常用歌詩或奏詩的方法來表達一些不想說或難以言喻的話,類似于現在的外交辭令。 詩經開啟了中國數千年來文學的先河,亦開創了中國多年以現實主義為主的文學作品。 現在對詩經的研究更多用來考察古今音韻的不同,或者用來研究上古時期的歷史。而古今研究《詩經》的著述更是汗牛充棟。 【作品賞析】 詩經里開宗明義的第一首詩歌是《國風·周南》中的《關雎》。這首詩系一首愛情詩,描寫了兩個青年男女互相思念的美好愛情,近代學者有此一說,然詩中根本沒有一句談及女子對君子的思念; 另有一說,單從詩文來看,不難發現,詩中著力描寫君子對窈窕淑女的日夜思服之情,處處可見,好似詩中先以睢鳩這類長情鳥關關和鳴起興,接著開門見山, 曰:“既有外在美,也有內在美的可人兒”一句點明題旨-情詩,敢問彬彬君子怎不望而悅之! 從古如斯,前人之所以把這首情詩置于開篇,當然有其自身之理,大概是由于愛情本是萬物繁衍的重要因素(根源),這么一說,多少年來眾說紛云,引起了學人許多大膽的假設和爭論。下面是這首詩的原文及注釋,俾各位能參閱之:                      關 雎⑴                   (周 南)⑵    關 關 雎 鳩, 在 河 之 洲。 ⑶ 窈 窕 淑 女, 君 子 好 逑。 ⑷ 參 差 荇 菜, 左 右 流 之。 窈 窕 淑 女, 寤 寐 求 之。 ⑸ 求 之 不 得, 寤 寐 思 服。 ⑹ 悠 哉 悠 哉, 輾 轉 反 側。 參 差 荇 菜, 左 右 采 之。 窈 窕 淑 女, 琴 瑟 友 之。 ⑺ 參 差 荇 菜, 左 右 毛 之。 ⑻ 窈 窕 淑 女, 鐘 鼓 樂 之。 【注釋】 ⑴關雎:篇名。它是從詩篇第一句中摘取來的。《詩經》的篇名都是這樣產生的。 ⑵周南:西周初期周公旦(公元前1063-前1057年)住東都洛邑(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統治東方諸侯。“周南”郎是周公統治下的南方詩歌。《關雎》是一首情歌,寫一個貴族男子愛上了一個采荇菜的姑娘,思慕她,追求她,想和她結婚。 ⑶關關:象聲詞,鳥的啼叫聲。 ⑷好逑:等于說“佳偶”。逑:配偶。 ⑸寤:醒著。寐:睡著了。 ⑹思服:思念。服:想。 ⑺琴瑟友之:彈琴鼓瑟來表達對她的愛慕。 ⑻毛:摸,這里是選擇的意思。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7744
本文標題:中國最早的詩歌集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