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物流—快來看看你的祖先是哪里人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社會奇聞  時間:2020-07-10 


  在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五千年發展史中,因政治需要、戰亂逃難、經濟謀生等三種主要原因,產生了數次人口大遷移。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簡單回顧中國歷史上的六次人口大遷移,看看當年我們祖先的遷徙軌跡。



  第一次:西晉“衣冠南渡”從東漢末年到南北朝時期,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斷內遷,到西晉末年天下大亂,北方的漢族先后南下,遷移到長江中下游一帶。史稱“衣冠南渡”。


推薦閱讀:大山中,趕山狗,發現奇怪的東西……



  第二次:唐朝“安史之亂”唐朝中期,安史之亂爆發,北方是唐政府軍與叛軍交戰的主戰場,大批北方居民為躲避戰亂逃往南方。



  第三次:兩宋之交“靖康之變”北宋末年,女真族建立的金國發兵南下,消滅了北宋,占據了中國中北部地區。大批北方居民跟隨敗退的統治者,遷居江南,建立了南宋。靖康之變這前三次北人大規模南遷使得江南地區取代中原,成為中國經濟和文化最發達地區來自www.qiwen.tv。



  第四次:明初大移民根據《元史》、《明史》等史籍記載,明朝初年,由于多年的戰爭,北方的人口從元朝時占全國戶數的四成,降低到不足一成半。明初大移民為了維護統治,朱元璋不得不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移民,命令百姓和士兵去人口稀少之地開墾、守衛。這次移民規模之大,空前絕后。據《簡明中國移民史》記載,明代初年,長江流域移民700萬,華北地區移民490萬,西北、東北和西南邊疆也有150萬,合計1340萬,幾乎占到當時全國總人口的兩成。洪洞大槐樹的移民傳說在明朝后來多數的史籍記載中,往往可以看到“國朝初,人稀少”的字樣,但經過這次大移民,華北、華中地區的經濟得到恢復。到永樂年間,北京、開封、河間等城市逐漸恢復了昔日的繁榮。到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時,這座全國大都會,人口絕大部分是外來移民,土著居民不過十分之一。




  第五次:湖廣填四川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順天府尹張德地擢升為四川巡撫,此時的四川經歷了明朝末年以來數十年的戰亂,已是“十室九空”,重慶城中不過數百戶人家,州縣居民也往往只有數十家乃至十幾家,有的甚至只有一二戶。人口稀少的后果之一是四川境內老虎橫行,順治年間,南充縣曾招來500多人開墾定居,被老虎吃掉了228人。面對如此殘局,張德地上書請求移民四川:“四川自張獻忠亂后,地曠人稀,請招民承墾。”清代遷往西南地區的民眾向四川的大規模移民在政府的鼓勵下開始了,政策上對移民的獎勵頗為誘人:移民入川,五年內不用納土地稅。三藩之亂平息之后,清政府還宣布,入川移民可以入籍,可應科舉。一對夫婦,給水田三十畝,或旱地五十畝,有可作為丁壯勞力的兒子,再加撥四畝。每戶給銀十二兩,作為定居的置產費用。于是民眾蜂擁而至,這次大移民,被稱為“湖廣填四川”。湖北、湖南居民沿江而上進入川東;廣東人則大批進入四川盆地西部和南部,給四川帶來客家話。此外還有來自福建和江西、廣西的移民。與此同時,湖廣人還繼續向北,進入與四川毗鄰的陜西南部。到了乾隆后期,那些曾經荒無人煙的地區,一縣人口已經增加到上千戶甚至萬戶,所謂“康乾盛世”,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移民造就的盛世。



  6第六次: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關就是山海關,關東也就是今天的東北三省。康熙年間,東北實行封禁,不許漢民進入“龍興之地”墾殖、采礦,但是私闖關卡,到禁區開墾土地的農民,依然難以禁絕。到了咸豐末年,封禁政策解除,鼓勵移民墾荒,關內移民開始大批進入東北。到民國之后,闖關東的移民潮越來越高漲,每年移到關外的民眾多達數十萬,最高時,一年有上百萬河北、山東的居民舉家遷往東北。在整個闖關東的大潮中,華北地區居民向東北移居的多達3700萬,東北三省因此成為中國移民人口最多的地區。闖關東同一時期,山西北部的居民受困于頻繁的旱災和貧瘠的土地,被迫翻過長城,向今天的內蒙古進發,尋找活路,這就是“走西口”。而福建、廣東一帶的居民,則一批批遠渡重洋,到東南亞謀生,被稱為“下南洋”。這一批前往海外的移民,也成為最早擁有近代化思維的一批華人。自清代晚期以來,南洋華人中的杰出人士就不斷反哺大陸,開辦中國最早的民營企業,慷慨捐助海防,拓展海外貿易,許多南洋子弟都在后來回到中國,投身革命與抗戰原文www.qiwen.tv。抗戰期間,僅在滇緬公路服務的華僑就多達3000人,其中三分之一犧牲在那里。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2548
本文標題:古代物流—快來看看你的祖先是哪里人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