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通常情況下,人們都會把進化跟生命聯系在一起,即便是恒星也經歷著類似的過程。
大爆炸之后的首批恒星大多由輕元素構成,之后的則主要由更重的金屬元素構成。現在,天文學家已經確定了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恒星之一,這顆恒星似乎距離宇宙起源只有一代的時間。
由于與地球的的距離相對較近,這一發現可能意味著我們的星系鄰居比之前想象的要古老得多。
宇宙首批恒星的時代大約在136億年前開啟--就在大爆炸之后1.8億年后,這在宇宙尺度上只是一眨眼的功夫。首代恒星主要由氫、氦和少量鋰等輕元素組成,然后通過聚變過程產生了第一次重金屬元素。當這些恒星最終發生爆炸的時候,產生的超新星則將這些重元素散布到宇宙中。
下一代的恒星則會將這些物質云聚集在一起,這意味著它們一開始就擁有更多的重金屬然后再繼續創造。隨著周期的重復,每一代恒星的金屬含量都會比上一代高,這使得“金屬度”成為了衡量一顆恒星年齡的一個好指標。
一直到幾十年前,人們還是普遍認為首批恒星在燃燒完燃料并發生爆炸之后死亡。但近些年來,天文學家卻確定了25顆“超貧金屬”恒星,它們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恒星之一,其重量跟太陽處在差不多一個水平。
最新發現的古老恒星名為2MASS J18082002-5104378B,其質量僅有太陽的14%。它的金屬含量是所有已知恒星中最低的--跟水星的金屬含量差不多。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這意味著它可能來自第二代恒星。相比之下,太陽是一顆活力四射的新星,它在族譜下大約是第10萬代,其含有等同于14顆木星的金屬含量。
該項研究報告合著作者Andrew Casey表示,這一發現擁有重大的意義,因為他們首次能夠直接證明非常古老的低質量恒星確實存在而且能在不毀滅自身的情況下存活到現在。
這顆超貧金屬恒星并不是大家所知的最古老的恒星--它只是比2014年Sloan Sky Survey發現的那顆要稍晚一些。但這個恒星奇怪的地方在于它可以在被我們稱為是家的銀河系的“薄圓盤”中找到。這表明銀河系這一部分的年齡比之前認為的要早30億年。研究人員說,這一發現意味著在未來甚至可以觀測到更古老的恒星,包括第一代的可能性。
本文標題:天文學家發現最古老的恒星之一:“超貧金屬”恒星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