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木星風暴縮小,它的垂直長度將變得更長!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不解之迷  時間:2021-06-02 

    木星大紅斑是木星表面的特征性標志,是木星上最大的風暴氣旋,長約25000千米,上下跨度12000千米,每6個地球日按逆時針方向旋轉一周,經常卷起高達8千米的云塔。自從17世紀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此風暴,大紅斑至少已存在200到350年。它已經改變了顏色和形狀,但卻從來沒有完全消失過。

   一般認為,第一位看見大紅斑的人可能是羅伯特·虎克,他在1664年描述木星上的這個斑點;然而,虎克所描述的斑點卻在不同的區帶上(北赤道區,但位置在南赤道帶)。
    1665年,法國天文學家發現木星有一條大紅斑并把它繪制成圖,終于引起了國際天文學界的注意,此后,至1713年,這條大紅斑在可見光的波段下斷斷續續的被觀測著。
     從17世紀被發現之后,到1830年有長達118年的空白沒有被觀測的紀錄。原來的斑點是否消散并改變重組了,是否退了色,或者只是簡單的觀測上的貧乏,都無從得知。
    當前對大紅斑的第一筆記錄始自1830年代之后。1878年,一位天文學家在觀測木星時再次發現了這個大紅斑,此后,人們開始了對它接連地觀測。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即使神秘“大紅斑”水平覆蓋木星表面的經度范圍在繼續縮小,但大紅斑的垂直長度將變得更長。大紅斑是一個巨大的風暴氣旋,自1831年發現以來,它的形狀和大小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科學家們不知道它會持續多久。木星是我們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其體積超過地球的1300多倍。它的表面是一個迷人且復雜混亂的云彩漩渦,其中木星上最大的風暴氣旋被稱為大紅斑。

  當大紅斑第一次被發現時,其風暴直徑曾經是地球直徑的四倍。然而,木星這個最具代表性的特征被觀測到數十年來一直在萎縮,現在其直徑約是地球直徑的1.3倍。科學家們尚不能完全確定大紅斑是否可能穩定或完全消失。

  新的研究表明,隨著風暴縮小,它的垂直長度將變得更長。 參與這項研究的國際科學家小組利用NASA航天器收集的歷史檔案和數據得出這個結論。檔案信息使團隊能夠觀察大紅斑的形狀、顏色及大小等的長期變化。高空間分辨率航天器數據幫助該團隊跟蹤“怪物”風暴不斷變化的光譜特征和內部結構。

  根據此前的預計,隨著風暴覆蓋木星表面的經度范圍縮小,內部風速會加快。對木星數據的新分析表明,情況并非如此,而這種縮小反而使風暴進入木星大氣。

      該團隊還指出,自2014年以來,大紅斑的顏色逐漸變成更加明顯的橙色。這可能是因為更多使風暴變色的化學物質正在通過大氣層被上層云層吸取。一旦到達那里,它們就會受到較高水平的陽光照射,從而導致它們呈現較深的色調。

  該研究已發表在《天文學報》上。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02467
本文標題:新發現:木星風暴縮小,它的垂直長度將變得更長!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