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馬射線暴是宇宙中最明亮的爆發 圖片來源:趣味科學網站
在太空中產生的伽馬射線是由恒星核心的核聚變產生的,因為無法穿透地球大氣層,因此無法到達地球的低層大氣層,只能在太空中被探測到。太空中的伽瑪射線是在1967年由一顆名為“維拉斯”的人造衛星首次觀測到。從20世紀70年代初由不同人造衛星所探測到的伽馬射線圖片,提供了關于幾百顆此前并未發現到的恒星及可能的黑洞。于90年代發射的人造衛星(包括康普頓伽馬射線觀測臺),提供了關于超新星、年輕星團、類星體等不同的天文信息。
據報道,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借助地球上最強烈的激光,首次在實驗室中制造出“迷你”版伽馬射線暴,證實了目前用于研究伽馬射線爆發的模型是正確的。新研究有助進一步理解黑洞的屬性,以及宇宙的誕生甚至演化歷程。
伽馬射線暴是光的強烈爆發,是人們觀測到的最明亮事件,持續時間僅幾秒,有些甚至能被肉眼看到。不過,科學家并不真正了解其源頭。有人認為有些伽馬射線暴是先進外星文明發出的信號;也有人認為,伽馬射線暴源于黑洞等大質量天體。但研究伽馬射線暴面臨幾個問題:它們不僅僅持續時間短,且源于遙遠的星系,有些星系甚至距地球數十億光年。
理論預測指出,黑洞釋放出來的光束主要由電子和其反物質——正電子組成,這些光束必定擁有強烈的自生磁場,磁場周圍粒子的旋轉會釋放出強大的伽馬射線暴,但這些磁場如何產生卻不為人知。
最近有人提出,厘清伽馬射線暴的最佳方法是,在實驗室小規模再現它們。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和瑞士的科學家通過使用地球上最強烈的激光——盧瑟福·阿普爾頓實驗室的雙子星激光,成功創造了這一現象首個小規模“復制品”。
在最新實驗中,研究人員首次觀察到一些在伽馬射線暴生成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關鍵現象,比如持續很長時間的磁場自生等。這些觀測能夠佐證與這些磁場的強度和分布有關的一些重要理論預測。簡而言之,實驗獨立證實了,目前用于研究伽馬射線爆發的模型是正確的。
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雜志上的最新論文為研究伽馬射線暴的屬性開辟了全新途徑。了解伽馬射線暴如何形成,將使我們能更多地了解黑洞,從而進一步研究宇宙的誕生和演化。
關于伽馬射線暴的成因,至今世界上尚無定論。有人猜測它是兩個中子星或兩個黑洞發生碰撞時產生的;也有人猜想是大質量恒星在死亡時生成黑洞的過程中產生的,但這個過程要比超新星爆發劇烈得多,因而,也有人把它叫做“超超新星”。
無論如何,人類追尋來自浩瀚宇宙的神秘能量———伽馬射線暴的勢頭不會因為一系列的疑惑而減少,相反,科學家會更加努力地去探索。作為天文學的基礎研究,這種探索對人們認識宇宙,觀察極端條件下的物理現象并發現新的規律都是很有意義的。
本文標題:實驗室伽馬射線有助于理解黑洞屬性/宇宙誕生...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