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頸龍是已滅絕的蛇頸龍屬海生爬行類的統稱,屬調孔亞綱鰭龍目,是一類適應淺水環境中生活的類群,個體較大,且長頸,因以得名。從三疊紀晚期開始出現,到侏羅紀已遍布世界各地,白堊紀末滅絕。蛇頸龍體型碩大無比,是海洋中的霸王,與魚龍類一起統治著中生代的海洋。
據外媒報道,科學家們首次在南極發現1.5億年前的著名恐龍物種蛇頸龍的殘骸。這一發現表明,這種古代“海怪”曾經在當時的岡瓦納超大陸水域出沒。 岡瓦納超大陸最終分裂成南極洲本、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非洲和南美洲等。
資料圖
這只史前蛇頸龍有長長的脖子,強壯的身體,和四個強大的鰭腳,恐龍用其在水中推動自己。這個發現對于研究人員來說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研究人員此前不知道任何蛇頸龍物種早就在這個地區生活過。
蛇頸龍的外形像一條蛇穿過一個烏龜殼:頭小,頸長,軀干像烏龜,尾巴短。頭雖然偏小,但口很大,口內長有很多細長的錐形牙齒,捕魚為生。許多種類的身體非常龐大,長達11~15米,個別種類達18米。四肢特化為適于劃水的肉質鰭腳,使蛇頸龍既能在水中往來自如,又能爬上岸來休息或產卵繁殖后代。
阿根廷國家科學和技術研究委員會的古生物學家Soledad Cavalli解釋說: “在這個地方,你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魚類,菊石類,一些雙殼類動物,但是我們沒有想到能找到這樣一種古老的蛇頸龍物種。這項發現是非常非凡的,因為現場的巖石類型不被認為有利于遺骸的保存。”
這種古代生物被認為主要以魚類為食,利用它們特殊的身體在海洋水域前行,并用強大的下顎捕食獵物。由于過去的化石證據揭示了其從鼻子到尾巴可以長達近40英尺,這種水生爬行動物一定是相當有技能的掠食者。
一些隱生生物學家甚至相信這些動物生存能力很強以至于它們一直活到今天,傳說中的尼斯湖水怪就是現代蛇頸龍的一個例子,科學家在一個多世紀以來一直無法揭開尼斯湖水怪的謎團。
海洋深處的生物圈相對比大陸穩定,沉寂在海底最深處那片黑暗環境以現代的科技實力不可能探究完全,史前一次次大撞擊大陸導致大型原始生物近乎滅絕,但數百至千米有幾分幸運,可供一些海洋生物逃避災難,矛尾魚、海鰻、劍吻鯊、銀鮫等史前古老的活化石依然可見,七千萬年前生存的海洋恐龍的存在也不無可能。
現今有地下暗河的湖泊或海洋多有未知大型生物諸如海蛇之類出現,一些科學家認為近代目擊事件中的“海怪”可能是蛇頸龍,這種長頸爬行動物生存在恐龍時代,或許目擊事件中的海怪是存活至今的少量個體。神秘海洋的探索還依賴科技的發展,或許蛇頸龍未來真的重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本文標題:科學家首次在南極發現1.5億年前蛇頸龍殘骸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