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轉”色變的轉基因技術,聽專家如何詳細解讀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不解之迷  時間:2021-06-02 

  “轉基因”這個在全球承受無盡爭議的詞匯,成為2014年“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環球科學》雜志年度十大科技熱詞之一。而爭議的關鍵在于人類是否像自己所認為的那樣,已經可以代替上帝改造自然。畢竟人類曾經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然而在相關爭論持續了多年之后,轉基因技術在全球到底處于何種發展狀態,對中國來說是不應錯過的戰略性技術高地,還是應該盡量規避的潛在危機呢?記者12日聽取了國內轉基因領域頂級專家與農業部相關負責人的詳細解讀。

  種植面積占全球耕地的12%

  記者在海南舉行的第六屆“中國媒體記者轉基因報道研修班”上了解到,根據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的統計資料,全球范圍內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總體上不斷擴大。

  2016年,全球26個國家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達到1.851億公頃,占全球15億公頃耕地的約12%。目前全球批準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已增至29種,主要是抗蟲和耐除草劑兩種性狀。以轉基因研發和產業化全球領先的美國來說,2016年美國轉基因作物種植總面積為10.95億畝,占可耕地面積的40%以上。美國92%的玉米、93%的棉花、94%的大豆和99%的甜菜都是轉基因品種。

  歐盟的態度不如美國等國積極,目前批準進口的轉基因作物有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和甜菜共5種,但也有四個國家種植了轉基因玉米。

在與會專家談到中國的轉基因農業發展時,記者看到一張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排名表。從這張表格上可以看出,中國早年種植面積排在第二,但由于其他國家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使中國的排名已經下降到全球第八,只是美國的零頭。排在中國前面的,除了美國、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印度等農業大國外,還包括巴拉圭和巴基斯坦。

據專家介紹,近10年的中央1號文件,多次對轉基因的技術研究、安全管理和科學普及工作進行部署,政策是明確的,也是一貫的,即積極研究,慎重推廣,嚴格管理。

  中國目前已經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農產品只有抗蟲棉花和抗病番木瓜兩種,在轉基因水稻、大豆、玉米等領域只進行了技術研究和品種儲備。總體而言,中國技術已不輸于國際同類產品,但在產業化方面還遠落后于美國等國。

  轉基因研發科學家張世平對記者表示,已有中國企業在阿根廷研發并申請了轉基因大豆的種植許可,很快就可以在該國進行種植。能在美國公司占據主導的拉美地區擁有一席之地,完全能說明中國轉基因科研團隊的能力。

  轉基因食品安全性有定論

  轉基因技術的原理是將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優質基因,導入到生物體基因組中,從而達到改造生物的目的。由于導入基因的表達,引起生物體的性狀,可遺傳的修飾改變,這一技術稱之為人工轉基因技術。

  隨著轉基因問題日益成為熱點,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轉基因,但是同時也出現了關于轉基因的諸多爭議。

  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網絡上爭執最多的話題。中國農業部科教司副司長汪學軍明確了他對轉基因農產品的態度,“轉基因農產品的安全性在科學上是有明確結論的,轉基因作為一種技術是中性的,而通過科學嚴謹嚴格的安全評價,經政府批準的轉基因農產品是安全的”。

  除了拿出大量國際專業機構的研究報告證明轉基因的安全性外,與會的專家還回應了網絡上流傳的各種質疑。例如“轉基因食品的危害要到第三代人才會顯現”,但專家們普遍表示,經過安全評價的轉基因食品與傳統食品相比沒有增加風險,至少是同等安全的。經過全面的評價,轉基因產品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質,就不存在對下一代或后幾代人產生危害的物質基礎,因此,不存在“要看幾代”的問題。

  對于網上有關“抗蟲的轉基因作物連蟲子都不吃,人怎么能吃”的說法,張世平回應稱,抗蟲轉基因作物只針對特定昆蟲有效,甚至不同類的昆蟲都未受影響,更不會傷害人體和其他生物。這就類似巧克力中的可可堿會讓狗中毒,但人卻可以放心食用巧克力。他強調,轉基因抗蟲作物可以大大減少農藥的使用,而農藥殘留會對人體造成損害。是選擇繼續大量使用農藥,還是選擇種植可以減少農藥使用的作物,答案不言自明。

  中國農業大學戴景瑞院士表示,過去20多年來,65個國家和地區的幾十億人吃過轉基因食品,但未發生一例被科學證實的安全問題,實踐證明轉基因產品是安全的。歐盟食品安全局、英國皇家學會、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先后發布研究報告稱,轉基因食品至少和傳統食品同等安全。

  未來生物技術走向何方

  除了轉基因,合成生物學、基因組編輯等現代生物學其實走得更遠。華南理工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林章凜表示,所謂合成生物學是利用工程化的概念來做一個交叉學科。以前的生物學主要是認識生命,合成生物學進入到定量的工程化設計生命階段。他表示,合成生物學帶來的顛覆性技術對工業、農業、醫藥、環境、國防將產生深遠影響。2015年,美國國防部將合成生物學列為未來重點關注的六大顛覆性基礎研究領域之一。

  在談到合成生物學未來的發展前景時,林章凜說,合成生物學在未來50年到100年左右,對人類的醫療、化學品制造(含藥品)、軍事,將有漸進性、滲透性乃至顛覆性的意義。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02538
本文標題:談“轉”色變的轉基因技術,聽專家如何詳細解讀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