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誕地”
——胡公大帝誕生的地方
供奉在永康方巖、曾被偉人毛澤東贊譽為“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清官”的北宋名臣胡則——胡公大帝(縉云民間稱他為“胡相公”,下文都稱“胡相公”)誕生在縉云縣的靖岳胡塔地,他原來還是我們縉云人,大家相信嗎?不妨聽我說說這個故事吧。
二
無獨有偶的是胡相公出生在“胡誕地”一說不僅流傳于縉云,而且廣泛流傳于永康各地,并屢屢寫進研究方巖及胡則的相關資料之中。例如永康民間婦孺背誦的《胡公經》,開篇就說:“南無佛說《胡公經》,胡公出生在縉云。胡公分身胡塔地,父母雙雙上天庭。”(據永康學者胡國均“胡公大帝信仰與方巖廟會”——天馬圖書有限公司出版《方巖簽詩解說》)。
另外《方巖民間故事》也收集了一個與上述縉云各地傳說極其相似的故事。故事說,宋初建隆四年八月十三日,胡則母親應氏從縉云巖坑出發,途徑鼎湖峰時,仙氣沖動胎氣,至靖岳胡塔地,肚子疼痛,小孩“呱呱”墜地,應氏自己咬斷臍帶,抱小孩至巖湖中洗身,三洗兩洗,塘水變成紅湯,而且把小孩的臉也洗紅了,這個小孩就是胡則。據說這個巖湖小塘,至今還是半口水紅、半口水清呢?
另據溶江鄉巖坑村《胡氏宗譜》有明確記載:胡則父名承師,娶妻應氏(永康胡庫《胡氏宗譜》對胡則父母姓名的記載也相同)為永康人。應氏懷孕將生,于八月十三日一早前往永康娘家做產。“不意行至靖岳胡塔地時,遂誕生一子,就洗兩頭塘,抱至母家養育”,此兒即胡則。
與胡則同朝為官的北宋名臣范仲淹,與胡則私交甚深,在胡則辭世后曾為之寫了《墓志銘》。據縉云巖坑《胡氏宗譜》收錄的《墓志銘》題為:《正奉大夫上柱國開國公欽賜紫金魚袋贈吏部尚書前兵部左侍郎致仕胡正惠公墓志銘》,并寫道:“公諱則,字子正,謚正惠,栝之縉云人也。”
而《永康縣志》收錄的《墓志銘》題為《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墓志銘》,并載明“……,婺之永康人也。”孰真孰假?不得而知。反正,縉云人民相信胡相公的根在縉云,生在靖岳“胡誕地”。不過他自幼在永康長大,后又以永康學子之名考中進士,所以聲名赫赫都說胡則——胡相公是永康人。
為此在縉云的靖岳一帶還流傳著一句“木樨花遠處香,胡相公顯外洋”的民諺呢。可盡管“胡相公顯了外洋”,縉云一帶的村民卻始終沒有忘記胡相公是縉云人民的鄉里鄉親,靖岳附近各村的男女老幼至今保留著逢年過節到“胡誕地”的胡相公殿祭祀和每年入秋后步行上方巖朝拜胡相公的傳統。
后記:本故事作者的老家就在東方鎮靖岳村,自幼常在胡塔地一帶玩耍或勞動。蔥郁的龜山,清澈的巖湖,以及優美的胡相公誕生傳說耳聞目睹,歷歷在心,遂寫此文以存。
本文標題:民間故事 “胡誕地”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