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威(?~680),俗姓蔣,唐代縉云縣金竹人。他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第一個最具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天臺宗的第六代大祖師。智威道行高深,故時人敬稱之為“法華尊者”。唐貞觀二十年(646),太宗詔封智威為“朝散大夫”,并賜“大師”之號。后來吳越王錢镠又追謚他為“玄達尊者”。智威大師在佛教——特別是佛教天臺宗的發展歷史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
徐仆射發愿來生
南北朝時南朝的梁國,有一戎昭將軍名叫徐擒,娶妻臧氏。梁天監6年(507)的一天夜里,已懷孕十月的臧氏夢見五色彩云飄然而至,須爾化為鳳凰,停在她的左肩之上……。夢醒不久,產下一子,取名為陵,表字孝穆。徐陵天性聰穎,八歲能詩會文,十二歲就對老莊學說鉆研很深,特別是自少崇信釋教,闡論每多精辟,后又博覽經史,口辯之才更是聞名于時。“陳受梁禪”③后,陳武帝陳霸先授徐陵為尚書左仆射④,所以世稱徐陵為“徐仆射”。
作為皇帝首輔的徐陵自少崇信佛教,并有較深的研究。加上梁陳時代的各位君主,對佛教都很尊重和支持,所以陳國的佛教發展比較繁榮。陳廢帝光大元年(567),年方三十歲的高僧智顗在元洲(今湖北鐘祥縣)大蘇山拜名僧慧思⑤為師學法七年后,根據師傅慧思的囑咐,帶領法喜等二十七名僧人到陳國都城金陵(今南京)弘法。
徐陵早聞智顗為當代高僧,立即派人安排他們師徒住在瓦宮寺,并不顧自己身為仆射的高貴身份,當晚前往瓦宮寺,拜謁智。兩人寒喧之后,接著就談經論佛,一席話下來,都驚嘆所見甚合,直悔相見恨晚,遂成忘年之交。此后,徐陵在國事之余,經常與智顗一起研論釋道,相互切磋佛法。
智顗在金陵弘法期間,戰勝各方面的挑戰,名聲大振,連陳宣帝都曾在智顗宣講《法華經》時,專發詔書停朝一日,讓群臣前往聽經。智顗在金陵弘法八年之后的陳宣帝太建七年(575),打聽到天臺山十分幽勝,很適宜靜修行道,遂決意到天臺山去開創道場,完成自己的愿行。此話一出,金陵朝野哄動。上至陳宣帝敕旨挽留,下至百姓居士前去勸止。
特別是仆射徐陵不顧位高名殊,也不顧自己年邁體弱,一連三天與智顗徹夜長談,奉勸智顗繼續留在金陵弘法。怎奈智顗去意已決,難以改變。是年秋天,智顗起程,前往天臺。仆射徐陵親自送至長亭。在話別時,徐陵從袖上取出一卷竹簡,交于智顗。智顗展開一看,乃徐仆射的“五愿”誓言,遂允諾以后一定擇機幫助徐陵完成他的崇高愿行……。
赴天臺誠修佛法
此時,瑞竹已完全明白自己就是立誓發愿的徐陵轉世,手執的書簡就是自己前世的大愿,也知道所遇老僧就是中國佛教天臺宗⑥的實際創始人智顗——“智者大師”化身前來接引……。于是即欲倒身拜師,老僧卻已不見,只有一朵彩云慢慢地向蒼嶺方向飄去,瑞竹即欲隨云前往。管家見此情形,力勸瑞竹先回家拜別父母。可瑞竹去心已決,拜托管家代告父母。自己則匆忙朝著彩云飄過的蒼嶺大道疾步前行。
本文標題:民間故事 :“臺宗六祖”釋智威的故事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