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節是苗家村寨舉行的一項節日活動。每個村寨都專門制作了一兩只龍船,停放于蓋瓦的長廊形船棚內,等到節期下水劃賽。
苗族人民的龍舟節歷史悠久。清乾隆徐家干著的《苗疆聞見錄》記載說:“苗民好斗龍舟,歲以五月二十日為端節,競渡于清水江寬深水處。其舟以大整木刳成五六丈,前安龍頭,后置鳳尾,中能容20多人。短撓激水,行走如飛。”
當人們把龍肉分走之后,那惡龍便托夢對大家說:“我喪了老人的獨子、我已賠了生命。但愿你們老少行好,用杉樹仿照我身軀,在清水江、小江河一帶劃上幾天,就象我活著時一樣在江河嬉游,我就能興云作雨,保你們五谷豐登。”
這個夢傳開后,人們議論紛紛,都說龍被降服了,仿它制作來劃,能得雨水,保住豐收,二者得兼有何不可?起初,他們做幾只船試劃,果然遇有大雨,于是各寨都做起龍船來了。人們商定在農歷五月初五初六……。
這時正值農事大咫忙季節,妨礙生產,于是各寨又互相協商,除勝平、平挑按五月初五劃船外,平寨改為農歷五月二十四日,塘龍二十五,榕山十六,施洞定為“分龍”的二十六日。后來,龍舟節活動便按這樣次序傳世于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