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鮮花常常被人們用來作為美好事物的象征,盡管現代科學家知道鮮花只不過是植物的(禁止),然而人們依舊把鮮花看得很神奇,她是那么的美妙,以至人們越來越迷信鮮花,把它當作至高無上的禮物,許多無法表達的語言、難以傳遞的情感都要借助鮮花來表達,生日、婚禮、盛大慶典、祝壽以及生老病死那些不能表達清楚的感情,都讓鮮花去表白。
對鮮花的迷信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傳統的觀點認為,遠古人類在自然界競爭生存的情況下,生活是極其惡劣、殘忍而且為時短暫的。每一天都是一場為生存而作的斗爭:每次狩獵都要冒死亡的危險,每次受傷都可能導致送命;每次轉換營地都是前途難卜,不知道是禍是福。現daikao古學家檢驗過出土的尼安德特爾人骨骼,結果顯示只有極少數尼安德特爾人因老而死,大多數的人死時都不到20歲。傳統的觀點對歷史的描寫是極其恐怖的,似乎歷史越久遠就越黑暗越殘酷,如果完全按過去的對遠古的描繪,依現代的史前觀念,歷史早就中斷,人類早已被摧毀了。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以生活在至少6萬年以前歐洲大陸心臟地帶的尼安德特人為例,在那個時候,他們支配著世界,他們是石器時代的人類,盡管他們的生活有著艱難困厄,尼安德特爾人卻能夠憐憫弱者和懂得崇敬死人,和現在的人一樣熱愛鮮花、崇敬鮮花,用鮮花安撫死者的靈魂,尼安德特爾人這種充滿和平、愛心和仁慈的世界,由數年前史密生博物館的索列基,在伊拉克東北部沙尼達林近郊一個山洞中發掘到了證據。
索烈基領導的考古工作隊到偏僻的札格洛斯山去,經過近10年努力,發掘到好幾層人類居住遺跡,最古的一層可追溯至最后一次冰期,其中最令人興奮的是一座尸體周圍放滿花束的墳墓,它的特別在于這里埋葬的是一個殘廢人,將他的骨骼化石加以分析的結果顯示,他在兒童時期便喪失了右臂,而且患了嚴重的關節炎。在現代人想像中的原始社會里,像這種肢體殘缺的人,是不允許在童年后仍然生存下去的,因為一個僅可維持起碼生活的社會,并無能力供養和保護沒有生產能力的成員。然而,沙尼達林的這個可能無力參加狩獵的殘廢人,卻由族人照顧了差不多40年,比我們認定的當時平均壽命長了一倍。這個殘廢人顯然是被山洞頂部偶然脫松墜下的巖石壓死的,族人不僅安葬了他,而且讓他長眠在采摘回來的花卉中。雖然花卉早已腐化,但植物學家知道幕穴里的確放了許多鮮花,因為那些花卉所含花粉用顯微鏡看得清清楚楚,在潮濕的土壤中花粉仍然保存良好,甚至6萬年前摘下的鮮花屬于哪一品種,今天也能明確辨認出來,那些花共有八種:西洋蓍草、矢車菊、蜀葵、千里光、麝香蘭、圣班納比蘇、木賊和錦葵。麝香蘭、矢車菊以及錦葵似乎只是放在墳墓中作為裝飾,而木賊則用來作鋪墊,至于其他幾種,自古以來已廣泛用作草藥,仍在過原始生活的尼安德特爾人,大概是在這個發展階段中已認識到這些植物的醫療效能,因為這些花卉采自墳墓四周廣大地區,有些更是附近沒有的品種。所以這一定是尼安德特爾人有意識做的,其中某些花兒入墓穴便不只是表示懷念,而是用來協助死者來生健康。
利用花粉分析,植物學家還可以斷定埋葬這尸體的季節。墳墓中發現的花朵,通常盛開在五月尾至七月初的初夏期間,因而,我們得以知道沙尼達林這個墓穴中被鮮花簇擁著的死者,大約是在6萬年前某一個6月左右的日子死亡的。我們無法知道用鮮花陪葬死者是從哪個時期開始的,尼安德特爾人用鮮花向死者致敬的做法和我們今天的做法一模一樣,而不是任死者暴尸荒野,說明了尼安德特爾人對死去的人懷有深厚的感情,因為那個時代肯定不存在污染環境和講究衛生的說法,與兇猛野獸共同生存在大自然中的尼安德特爾人,假如不埋葬尸體動物們也會將其處理干凈,尤其是用鮮花陪葬決不是平常意義上的措施,所以大多數學者認為,人類史前祖先所以不怕勞苦,用簡陋不便的工具挖掘大洞穴埋葬死者,其實是基于相信人死后仍有某種精神世界存在,這種對永生的信念,可能與人類的思想意識一樣悠久綿長。
埋葬死者的習俗肯定已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古人的想像能力似乎非常豐富,好像埋得越深去另一個世界就越近,而祈禱以及鮮花才能讓死者的靈魂安息。今天的人們在多大程度上能理解這層含義?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05107
本文標題:鮮花安葬死者是從何時開始的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本文標題:鮮花安葬死者是從何時開始的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