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河南歷史未解之謎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不解之迷  時間:2020-07-10 

  一、明朝為什么要從外省遷徙移民河南?

  元朝末年到明朝初年,河南大地遭遇前所未有的長期戰亂,造成社會經濟的嚴重破壞。到了明朝初年,“土地荒蕪”、“居民稀少”已經成為了普遍現象。

  昔日繁華的揚州城,在公元1357年,居然城中只剩下18戶居民。而中原地區受到戰爭破壞更為嚴重,很多地區荒地連片,人丁稀少。例如,從開封到河北一帶,土地荒蕪、渺無人煙。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貧寒,比較了解農民生活的艱難,因此他提出了與民安養生息的政策,主張通過發展生產,以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

  由于戰爭持續在中原地區進行,致使這一帶人口損失比中原以外的地區比如山西、山東嚴重得多,因此,洪武初年,一位河南官員劉九皋就上奏朱元璋,提出了遷徙山西、山東的人口到河南的建議。這一建議得到了朱元璋的采納。但是朱元璋認為山東地廣,還有很大的開發余地,人口不比外遷;而山西地域狹窄,人口相對稠密,可以遷出山西的人口到黃河南北拋荒嚴重的地區,開荒耕種,休養生息。

  當時的情況是,山東、河南的人口都只有不到200 萬,而山西的人口竟多達400多萬。這得益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西有呂梁山,東有太行山,在天然屏障的護佑下,受戰爭的影響比較小。但晉北、晉中都是山地,只有晉南地區可以耕種,人多地少,百姓的生活非常苦。

  公元1389年,明朝政府正式決定,山西地少人多的地方,農戶可以分出部分人丁,前往河南、山東墾殖,并且派專員到山西辦理移民事宜。明政府宣布,凡是愿意遷往河南安陽、衛輝、商丘、太康的人,可以立即發給路費及安家費用,并按照人口發放田地。這次移民活動歷時2年,移民2萬余人。

  明成祖朱棣即位以后,明政府繼續組織山西人口向河南遷徙,規模比較大的一次在1403年,責令山西太原、臨汾以及晉城、長治、左權縣等地少地或無地的人家分出人口遷往河南方城、南陽等地。

  二、大槐樹在移民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在山西遷徙河南的移民中,有一個共同的傳說,即他們的祖先都是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來的。這個傳說,至今不衰。根據洪洞縣《大槐樹志》記載,洪洞縣廣濟寺旁邊確有一棵大槐樹,明朝初期的移民曾經先后7次在這里集中,然后遷往河南、河北等地。移民的管理機構,就設在廣濟寺內,各地來的移民先在大槐樹下集合,由管理機構發給路費、安家費,然后安排他們遷往指定地點。大槐樹成為了他們離別山西的最后紀念。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在河南的后裔代代相傳,以至于成了移民們故鄉的標志奇 聞 網。

  當時的遷民,面臨離開世世代代居住的家鄉,從此要到陌生的地方開始重新生活,對老百姓來說并不容易接受。當時普遍傳說,這次大遷徙之所以能夠最終完成,與明朝政府撒的一個彌天大謊有關。

  遷徙前期,明政府發出告示:不愿遷徙的,需要三天之內到大槐樹下集合,愿意遷徙的可以在家等候。消息很快傳播起來,山西大地的農民,拖家帶口,紛紛簇擁至此,三天之內,大槐樹下集中了10萬人。

  然而此時,朝廷官兵卻把這10萬農民包圍起來,宣布在大槐樹下的人,一律遷走。隨后,家家戶戶被繩捆索綁,威逼利誘,10萬百姓忍受著巨大的悔恨和無奈,踏上了茫茫的遷徙之路。

推薦閱讀:6個至今難解的日常未解之謎,湖北村民家中磚墻高燒60度!

  三、遷徙后的移民過得怎么樣?

  明代來自山西的移民,與河南人民一道辛勤勞作,使元末以來殘破的河南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中原大地又逐漸繁榮起來原文www.qiwen.tv。首先表現在人口的增加上,據明代河南政府的戶口統計數字,公元1391年,河南人口只有250多萬人,到了1542年,達到了500余萬人。其次,土地得到了大量的開墾。據統計,洪武年間河南土地為27萬頃,到了萬歷年間,增加到95萬頃。地方財政賦稅收入得到了大幅度增加,洪武末年,河南的稻米除了輸送京師數百萬石以外,河南各府縣的倉庫也積蓄頗豐。

  明朝的人口大遷徙不僅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人口的增加,也促進了各地民俗的融合,但是當大批遷民不斷遷入,當地的民俗很難完全將他們同化,遷徙帶來的影響在親人去世后的儀式中也可以看出:親人去世后,往往要有親朋抬著紙扎的一輛車、一匹馬、童子,攜帶著大量的之前,意欲在死后有盤纏回到老家,以表達世世代代對故居的思念之情。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1234
本文標題:了解河南歷史未解之謎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