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柱縣龍河兩岸數十公里的懸崖峭壁上,發現上千座“仙人洞”奇~聞~網。這些洞穴三五一群,連成一片,錯落有致,遠觀極為神秘和壯觀,洞內則置放棺木,有牙齒等殘骨。
考古學家認為,這是遠古先民一種獨特的喪葬方式,譽其為“巖棺博物館”。但有關巖棺葬的形成,至今迷影重重。
神秘“仙人洞”千余座一般鑿在離地面5米以上的懸崖峭壁上,高的達到四五十米
石柱“仙人洞”主要分布在龍河兩岸懸崖峭壁上。龍河又稱南賓河,古稱望途溪,是石柱境內最大河流,發源于黃水鎮冷水鄉,流經縣內近10個鄉鎮,流長104.68公里,落差1263.3米,從豐都縣境注入長江。
重慶石柱龍河懸棺
推薦閱讀:困擾人類千年的都靈耶穌裹尸布之謎
昨日,記者沿著石柱縣下路鄉三五大橋附近往上看,發現龍河兩岸懸崖峭壁上,猶如長方形箱子狀的洞穴密密麻麻,錯落有致,層疊如蜂巢。沿著龍河兩岸探訪了幾十公里,懸崖峭壁上類似洞穴比比皆是。
石柱縣檔案局譚榮宏介紹,當地人們都管兩岸懸崖峭壁上的洞子為“仙人洞”,1985年版的該縣縣志將這些“仙人洞”稱為“崖洞”。傳說以前老人想還童,就在峭壁上的洞里呆上幾天,脫掉一層皮,就能還原成一個年輕的小伙子。
石柱縣文管所負責人介紹,第三次文物普查時,龍河兩岸懸崖峭壁上共發現1000多穴“仙人洞”。其中,比較集中的下路鄉約尚存130多穴,雙慶鄉堯耳坡柜子巖有94穴,三星鄉玉皇殿有65穴。據介紹,“仙人洞”大多地處深山峽谷,一般鑿在離地面5米以上的懸崖峭壁上,高的則達到四五十米,選址均為質地堅硬的巖石層,上面懸崖絕壁,下面滔滔河流,既可擋雨水侵入,無淹沒之虞,也可阻野獸進入。
洞穴是遠古巖棺葬
只有極少數部落長等富族方能辦到,棺木懸得越高就越孝順石柱縣文物專家介紹,“仙人洞”群其實是遠古時期先民們鑿巖為穴,置棺以葬的一種獨特喪葬方式,一面臨江,其余三面有人工鑿過的痕跡,文物專家稱其為巖棺葬。
十幾年前,還有人從“仙人洞”中發現殘存的棺槨、人體骸骨及少量陪葬物。但由于年代久遠和后期的人為破壞,沒有從洞中找到有具體信息的文物和任何文字記載。
專家介紹,雕鑿巖墓以巖面寬窄而定。棺穴分橫式、立式兩種,以橫式居多。橫式入口成長方形,洞淺;立式入口成正方形,洞深。立式巖墓較少,規格一般高寬均0.8米,深2米左右。巖穴內棺柩由木板組成,多數形如頭大尾小的船狀,也有類似于方形或矩形的箱子形狀。
石柱縣城關門巖,巖壁上的仙人洞已空無一物
“查閱現有檔案資料,關于巖墓記載很少。”譚榮宏稱,只在唐朝張鷟著的《朝野僉事》中有一則記載:“五溪蠻,父母死,于村外擱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踏歌,親屬飲宴舞戲,一月余,盡產為棺,于臨江高山半肋以葬之,自山上懸索下柩,彌高者以為至孝”。
譚榮宏說,文中所稱“五溪蠻”指東漢前分布在今湘西、黔、川、鄂三省交界地若干少數民族的總稱。專家從種種記述判定,巖棺喪葬是一種二次葬,古代實行巖棺葬的民族是重孝而厚葬的,在他們看來,先人的棺木懸得越高就越孝順。但工程艱險,耗資大,這需要相當的財力,恐怕當時只有極少數的部落長之類的富族方能辦到。
千古之謎至今無解
用什么工具在堅硬山巖上鑿穴,怎樣爬上懸崖峭壁都是難題文物專家介紹,巖棺葬的形制、葬法不同于其他地方已發現的天然洞穴葬或鑿穴設棧搭架的懸棺葬,其施工難度及工量均大于前兩者,而且更利于棺柩長久保護。有關巖棺葬的謎團,至今讓考古學家費解。
本文標題:重慶石柱縣千座巖棺葬謎團 至今未解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