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棺狗
這是老一輩傳下來的故事
在我爸年輕的那個年代,有一種動物,不知道名字,我們當地稱它為狗頭熊。
說是熊,其實是狗,它身體和尋常狗沒有什么區別,就是身軀大了些,還有就是它的頭特別硬。至于名字里有個熊,大概是說它戰斗力強吧。據老人傳,這是一個會吃人的物種。當時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和孩子普及關于狗頭熊的危害。所以當地人一般嚇孩子不用狼(“快睡吧,睡吧,再不睡狗頭熊就要來把你叼走吃了”)稍微開始記事的小孩子一聽,基本都會安靜下來了。
我爸當年有幸在下山途中和狗頭熊來了一次撞面(真不知道有幸還是不幸),當時我爸手心都是汗啊,虛的,這可是會吃人的物件,但是卻不能跑,越是這種情況,我們越要有氣勢(奶奶說這樣對方就會不敢立刻撲過來,擔心你有什么后手,狗頭熊,雖然是狗的一種,但是它向狼一樣,狡猾著嘞)。
在二者打量的瞬間,我爹就向狗頭熊撲過去了,對方果然被嚇了一跳,條件反射就往后跑。其實過程我也忘記了,到底我爹和我說的是人追狗還是狗追人,反正最后狗頭熊是被各個街坊鄰居弄出的敲打聲給嚇走了,我爸才得以回家。
咳,跑遠了。
在大人講述中,其實狗頭熊還有一個土稱,叫開棺狗,至于由來呢,且聽我慢慢道來。(容我皮一下)
狗頭熊其實在很早的一次戰亂時期出現的,具體時間也不清楚。總歸來說,那是個四處都在打仗,到處都在死人,各家各戶也沒什么糧食。既然人都已經快吃不上飯了,那么也就不會再養狗,為家庭多添一張要吃飯的嘴。
但是狗不吃東西怎么能活下來呢?當時但凡是能吃的,都會被人拿來填腹充饑。狗哪里會爭得過人,更何況,在那種情況下,狗能保住自己不當食材就已經很不錯了。所以,狗只能去找人不怎么會去吃的東西來填腹。當時什么最多,就是尸體啊(那時候雖然也會有人去吃人肉,但畢竟是小數)。
結果就是吃著吃著,這種狗的腦袋越來越大,還紅,遠遠的看就像腦袋上頂了顆腫瘤,它的牙齒上沾滿了尸毒,人被它要上一口都不得了了,更別說吃它了。
這狗啊,自從食物和安全都有了保障后,也開始挑剔了。
它為了追求新鮮和干凈的食物,往往都藏在亂葬崗的各個角落,幾乎是送葬的親人前腳剛走,它后腳就給人刨出來,開腸破腹了。以前大部分人窮啊,往往都是人死了,隨便拿塊草席一卷,坑挖了一點點深就埋了,倒是方便了狗。
但是不知道為什么,還是有些狗喜歡挖更深的,有棺材的墓。(。。。估計是覺得有錢人細皮嫩肉的)用自己的腦袋狠狠撞棺材板,只要撞開一個洞,能容這狗的腦袋鉆進去,它就能把這人的腸子從里面拖出來吃掉。久而久之,開棺狗這個名字也傳了下來。
所以那年代,只要有埋尸體的地方(帶棺材的那種),經常能聽見這種聲響,他們表示很淡定。有些人還會借此對有錢人表示不屑:看,這富貴人家死后不也是要和我們一樣被這開棺狗拖了腸子。不過是帶了一副薄棺,狗吃的時候還要麻煩一點罷了……
至于為什么是薄棺呢?據說,當時只有極富極貴的人家才用得起厚棺材,而且為了防盜墓賊,都會有人守著,這開棺狗近不得身,但如果看管不利,這墓被開棺狗刨了一個洞就另說了。不過看當時戰亂頻繁的樣子,估計也就時間問題。
但是,別以為開館狗只吃死人肉,如果你一個人和它撞見了,又不巧它還沒吃飽,你又干不過他,你就嗝屁了。(說句不相干的話—當時盜墓賊不但要防守墓的,還要防半夜出來覓食的開棺狗,這從另一種意義上說,保護了墓主人的財產?)
后來,戰火漸漸平息了,百姓也安定下來了,這開棺狗沒有足夠的尸體也慢慢換了口味。它的后代腦袋上那腥紅的“腫瘤”也開始轉向正常狗頭轉變,只不過還是要比尋常狗頭大且硬。因為不吃尸體了,它牙齒上也不帶尸毒了。再后來,“開棺狗”這名字也消失了,“狗頭熊”這名字出現在人們眼前。
到現在,這個物種已經銷聲匿跡了。估計只能是傳說中的動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