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關于研討大腦的科學家們來說,是具有里程碑含義的一天。在最新出書的《科學》雜志上,由麻省理工學院(MIT)和霍華德·休斯醫學研討所(HHMI)的科學家們領銜的一支團隊,成功對果蠅的完好大腦進行了成像,清晰度達到了納米級!這讓咱們能夠看清大腦中,不同的神經細胞,甚至蛋白質在空間上的相對散布,對根底科研有著極為重要的含義。
這一重磅研討,也登上了本期《科學》的封面。
嬰兒尿布與大腦研討
本研討的通訊作者之一是MIT的聞名科學家Edward S。 Boyden教授。他開始因在光遺傳學上的研討而聞名于世,最近幾年則在大腦成像范疇有著許多打破性的奉獻。2015年,他取得了有“科學界奧斯卡”之稱的“科學打破獎”(Breakthrough Prize)。2018年,他也取得了有諾貝爾風向標稱謂的蓋爾德納獎。
Edward S。 Boyden教授是本研討的通訊作者之一(圖片來歷:Edward S。 Boyden教授課題組)
在2015年左右,Boyden教授團隊向解析大腦的高清結構發起了沖擊,方針是理清大腦在細胞、甚至蛋白層面上怎么進行組合。為了完成這一方針,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看起來很風趣的研討辦法:他們首先往大腦安排樣本中打針一種膠狀物質,隨后讓這些凝膠吸水脹大,把大腦撐開。
從原理上看,這和嬰兒尿布中的資料吸水脹大,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這種看起來簡略的辦法,在解析大腦結構中扮演了重要的人物。在長、寬、高的維度上脹大擴展2倍,整個體積就會擴展8倍。因為脹大后的大腦安排更為松懈,對其進行顯微調查就成為了或許。更要害的是,大腦樣本中的這些神經細胞,相對方位被凝膠所固定,并不會發生變化。
果蠅大腦的擴展進程(圖片來歷:參考資料[1])
正是因為這一打破,針對特定的大腦細胞或小型大腦區域,咱們現已取得了不少“高清地圖”。
兩種顯微技能的合力
在體積較小的大腦樣本中取得的成功,并不一定能被復制到大型腦安排里。這是因為樣本的體積越大,就越難對深埋其間的特定部分進行成像。假如單純為了“點亮”而增強光源,還會損壞用于做符號的熒光蛋白。能夠說,這是一個兩難。
此外,大型腦安排在脹大擴展之后,怎么對整個結構進行快速的掃描成像,也就成了一個難題。“咱們需求能夠快速成像,不會帶來太多光褪色(photobleaching)效應的顯微鏡”,本研討的一起榜首作者Ruixuan Gao博士說道。而他們知道,HHMI的Eric Betzig教授課題組中,就有這么一臺高檔的顯微鏡。
本研討的一起榜首作者Ruixuan Gao博士(圖片來歷:Edward S。 Boyden教授課題組)
Betzig教授的顯微鏡叫做“晶格層光顯微鏡”(lattice light-sheet microscope)。它每次只會照亮超級薄的一層樣本,將對樣本的危害降到了最低。此外,它也能快速對樣本進行成像,這正是研討人員們所需求的技能。
趁便一提,因為在顯微成像技能上的打破,Betzig教授曾取得201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Betzig教授是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圖片來歷:諾貝爾獎官方網站)
這名諾獎得主起先并不信任他的顯微鏡能供給多少協助,但他仍然大度地約請研討人員們前去測驗。
Ruixuan Gao博士與另一名一起一作Shoh Asano博士帶去了一些經過脹大擴展的小鼠大腦安排,在晶格層光顯微鏡下進行調查。經過結合“擴展顯微技能”和“晶格層光顯微技能”,他們看到了神經元上的許多樹突棘結構。這種細微的結構看起來就像是蘑菇,有著巨大的頭部,以及細長的根部。曩昔,樹突棘的成像一直是一個應戰。然而在兩種顯微技能的合力下,研討人員們連“最細微的根部”都能夠看到。
研討人員們看到了樹突棘的“森林”(圖片來歷:參考資料[1])
“我幾乎不敢信任數據的質量,” Betzig教授說道:“用一根茸毛,你就能夠把(震動的)我推倒。”
暢游果蠅的大腦
在驚人的圖畫質量面前,兩支科研團隊敏捷達到協作。在兩年多的時間里,Ruixuan Gao博士與Shoh Asano博士,以及其他生物學家,顯微鏡專家,以及計算機專家一道,拍照了很多的圖片,并對其進行剖析。
“咱們就像是復仇者聯盟。” Ruixuan Gao博士這樣談論他們的協作關系。
看清大腦結構,一直是科研人員們的愿望(圖片來歷:參考資料[1])
這些研討帶來的最大亮點之一,就是對完好果蠅大腦的成像剖析。從每個果蠅大腦中,科學家們都取得了大約50000個立體圖畫。隨后,計算機就像是做三維拼圖一般,把這些立體圖畫拼成一個完好的果蠅大腦。
研討人員們說,他們研討了超越1500個樹突棘,調查了維護神經細胞的髓鞘,標出了一切的多巴胺能神經元,并數清了整個果蠅大腦中存在的突觸。
以下是研討人員們給咱們帶來的一段精彩影片,讓咱們在果蠅的大腦中翱翔。影片里,每一個小球都代表一個突觸。
納米級清晰度看大腦是怎樣一種體會?
視頻來歷:VIDEO FOOTAGE COURTESY OF HHMI, POSTPRODUCTION BY UC BERKELEY
這些圖畫的清晰度高達60納米,成像進程不超越3天。跟著功率不斷提高,將來,咱們有望在一天之內就對10個果蠅大腦進行立體成像。
“咱們能用極快的速度,對非常大體積的樣本進行剖析,取得高清的圖畫。”Boyden教授說道。
這一研討為神經科學帶來了極為重要的研討東西。它讓咱們能夠了解不同的神經環路怎么組成,性別對大腦有怎樣的影響,疾病又會怎樣損壞大腦。
對研討神經科學的生物學家來說,這或許是最好的年代。
參考資料:
[1] Ruixuan Gao et al。 (2019), Cortical column and whole-brain imaging with molecular contrast and nanoscale resolution,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u8302
[2] How to rapidly image entire brains at nanoscale resolution, Retrieved January 17, 2019,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9-01/hhmi-htr011119.php
[3] Mapping the brain at high resolution, Retrieved January 17, 2019,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9-01/miot-mtb011519.php
[4] Three-day imaging captures hi-res, cinematic view of fly brain, Retrieved January 17, 2019,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9-01/uoc--tic011619.php
本文標題:《科學》:成功暢游果蠅的大腦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