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組織研究調查隊,歷經三個月的調查觀測,最終揭開了謎底,確認這是目前國內單一區域內發現的最大菲氏葉猴種群,規模達到320只。原來,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菲氏葉猴。呀!這不就是傳說中的“花果山”嗎?猴哥們兒都聚在這里呢!
這群“精靈”身披銀灰色毛,拖著長長的尾巴,眼神深邃,漆黑的眼珠周圍遍布著些許白色茸毛,誒,是不是覺得這妝化得挺“潮”的?其實不是,眼、嘴周圍的皮膚可能是由于缺乏色素而顯得蒼白。
因不像其它經常惹事的短尾猴、獼猴等,所以菲氏葉猴擁有很好的口碑。在當地群眾眼中,菲氏葉猴幾乎沒有破壞莊稼或者其他農作物的“不良記錄”,因此能與周圍的人們和諧相處,還真是群有修養的呆萌“乖孩子”。
菲氏葉猴在出生后的三個月里毛發都是金黃色的,之后才漸漸變灰色,大概六個月時就走“低調”路線了,毛發就變成了灰色。
菲氏葉猴又稱為菲氏烏葉猴,為靈長目猴科烏葉猴屬,一般體長55至71厘米,尾長60至80厘米,四肢細長。頭頂的毛有時呈淺銀灰色冠狀,腹面淡灰色或淺白色,幼猴全身呈金黃色。眉額之間有較長的黑毛向前伸出,似黑色長眉。
菲氏葉猴主要生活在熱帶雨林及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生性喜好樹棲群居。它們善攀緣跳躍,在樹木巖石間活動,有相對固定的活動路線,即使受驚逃竄時,也會次序井然,主要分布在我國云南怒江以西的保山市、德宏州、怒江州(福貢以南)、緬甸中北部、印度東北部、孟加拉東部。
菲氏葉猴(Trachypithecus phayrei)曾被分為3個亞種,即:指名亞種(Trachypithecus phayrei phayrei)、滇西亞種(T。 phayrei shanicus)、滇南亞種(T。 phayrei crepuscula)。近年來,動物學家們通過系統發育證據,將滇南亞種確定為獨立種,即:印支灰葉猴(Trachypithecus crepusculus)。一直以來,國內學界很少有菲氏葉猴的研究和報道,它的名氣也遠不如滇金絲猴等。但名氣小不代表地位低,菲氏葉猴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中被列為瀕危物種。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寧文鶴博士給出了答案,在此次調查中,工作人員對猴群的生活習性、生存狀況進行了初步觀測,發現猴群總體生存狀況良好,但也存在人為干擾的情況。同時,調查隊員在觀測時,采集了一些菲氏葉猴的食物標本,以研究它們的飲食結構與生存質量。目前統計下來應該有四五十種。主要以葉子為主,一些嫩芽嫩葉,一些果實和花也會吃。
有研究表明,這些“乖孩子”的舌尖生活很豐富。一年中,在森林中取食約50種食物,其中葉類食物占41.5%,果實占22.2%,種子占18.7%。短刺栲是棲息地最豐富的樹種,它的種子為菲氏葉猴提供了12.5%的食物來源。另據調查,菲氏葉猴取食的物種超過了棲息地中喬、灌木物種總數的40%。
種種證據表明,豐富的食物來源和適宜的環境,仍是菲氏葉猴生存繁衍的重要條件,由于對棲息地植物多樣性的依賴,單一純林或許無法養活這些瀕危野生動物,這也給這個種群的保護敲響了警鐘。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此次調查歷經三個月,在茂密的叢林和陡峭的山坡上調查猴群。在當地村民的積極配合下,調查隊克服了坡陡密林毒蛇毒蟲等困難,提前在利于觀察的地方等候猴群通過。由于猴群數量大,單純靠人眼來進行采集難度比較大,有時它們會成群結隊,幾十只或者更多地出現在林子里,而且來回跳躍。為了計算出準確的數量,提供更好的佐證,調查隊在猴群經過的隱蔽位置安放了輔助的設備。歷盡艱辛,最終確認這是目前國內單一區域內發現的最大菲氏葉猴種群,規模達到320只,順利完成“尋猴行動 ”。
目前,為保護這一猴群,德宏州已經成立了專業的巡護隊,并加大對社區的保護宣傳。下一步,還將依據科研團隊對該區域環境承載能力的研究,進一步完善保護政策與區域規劃,更好地保護這一珍稀物種。也希望我們的研究工作進一步取得進展,更多地揭示這個“長尾精靈”的奧秘,保護與研究同行。
本文標題:菲氏葉猴聚眾組成“花果山”呆萌十足!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