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讓人討厭的詞就是“癌癥”“車禍”,因發生的猝不及防,極少有挽救的余地。避免車禍我們可以出行注意安全,遵守交通規則。但是“癌癥”這個難纏的東西我們要怎么預防呢?抗癌經驗告訴我們要多做運動。
如何才能餓死貝爾·格里爾斯(Bear Grylls)?
貝爺是一名英國的冒險家。他以前是特種兵,后來不幸受傷退役,但他不服輸,練就了一套驚人的生存技巧。
貝爾·格里爾斯,在中國人稱“貝爺”。如果你看過他的節目《荒野求生》,一定對他的能力嘆為觀止。
野外生存中能量很難獲得,貝爺最牛的一點,就是總能找到吃的!
“總能找到吃的”這幾個字,對他和其他人的含義是不同的。
因為他:啥!都!吃!
蛆,螞蟻,老鼠,蜘蛛,蚯蚓,蜥蜴,天牛,鱷魚,烏龜,響尾蛇,他無所不吃。
而且基本都是生吃!
其中有一個鏡頭是經典中的經典(警告:千萬別在吃飯前,吃飯中,吃飯后看)
準備好了?
他被譽為地球食物鏈頂端的男人。
相比而言,廣東人簡直弱爆了!
相信你會同意,要餓死貝爺是很難的事情。
癌細胞,就是細胞界的“貝爺”。
不是不能餓死,而是很難餓死。
(二)
據報道,因為癌細胞特別喜歡吃糖,如果患者嚴格限制碳水化合物攝入的話,體內的癌細胞就會因缺乏能量而被餓死。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餓死癌細胞”的說法流行了起來。
很多患者和家屬直覺很有道理,于是開始嘗試控制米飯,甚至控制其它營養攝入,希望通過少吃,控制癌細胞的生長。
比如,網上有一種著名的“抗癌方法”叫“生酮飲食”,它提倡高脂肪,低蛋白,低碳水化合物。說白了,就是別吃飯,狂吃肥肉。
很多患者嘗試后都堅持不了,因為這種搭配吃得實在太難受了。
關鍵真的有用么?
我持強烈的懷疑態度。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癌細胞和貝爺一樣,適應性非常強!癌細胞作為進化優勢,特點之一,就是當環境變化的時候,它們比正常細胞更有可能適應,而生存下來。
癌細胞愛吃糖么?當然愛。
但是不吃糖就能餓死癌細胞么?
不靠譜。
事實是,癌細胞愛吃糖,但沒有糖也死不了。
很多研究證明,由于癌細胞生長太快,血管供應跟不上,癌細胞很早就學會了不依賴葡萄糖。當葡萄糖不足的時候,很多癌細胞會改換口味,開始吃別的東西,比如谷氨酰胺(Glutamine)。事實上,很多癌細胞即使有葡萄糖,也更喜歡用谷氨酰胺。
就像貝爺愛吃牛肉,但你把牛肉拿掉,是餓不死貝爺的。因為他還可以吃別的。
別說他了,就算是愛吃米飯的普通人,你把稻谷從地球上拿走,他就會被餓死么?
顯然不能。
大家還能吃小麥,玉米,土豆,高粱,大豆,紅薯,木薯,大薯,小米,芭蕉……
對于適應性極強的人類,地球上有幾萬多種可食用的植物,幾千種可食用的肉類。
逼急了,人能和熊貓搶竹子吃!更何況,有些人天生就奇葩。吃土,吃磚,吃玻璃。
喜歡吃磚土的印度人PakkirappaHunagundi
(三)
要餓死癌細胞,就得把它所有的能量來源都干掉。
但問題是在餓死癌細胞之前,對糖需求非常大,但適應性更差的正常器官,比如腦,心臟,肌肉已經不行了。
事實上,對于腦細胞,除了極端情況,葡萄糖是唯一能量來源。每一天,大腦需要消耗大約100克的葡萄糖,占了全身葡萄糖消耗的60%。
相對腦細胞,癌細胞對吃,遠沒有那么挑剔,所以比正常細胞更能扛。
總之,“餓死癌細胞”這個猜想本身啥沒問題。只不過隨后的科學研究,從理論上就發現這個猜想并不現實。
不僅理論上不靠譜,實踐上也沒成功。
雖然“餓死癌細胞”的說法已經幾十年了,但到目前為止,依然沒有哪怕一個嚴格的臨床對照試驗,哪怕一篇嚴謹的研究論文,顯示過度控制飲食對患者生存率有幫助。
中國患者真正的問題,不是吃得太好,而是吃得太差。
最近不少臨床專家都呼吁,要重視中國患者營養不良的問題。我親自見過一些患者,為了餓死癌細胞,不吃主食或者高熱量食物,導致嚴重營養不良,看起來極度消瘦,也沒啥精神。根據目前對免疫和癌癥關系的理解,這肯定會降低免疫力,對抗癌反而不力。這些患者犧牲了生活質量,但沒換來生存時間的延長。
目前主流的臨床營養師,是鼓勵患者均衡飲食。
在熱量很容易獲取的情況下,適當少吃肉和主食,多吃菜和水果,是沒問題的。如果能保證每天正常的卡路里需求,吃素也可以。
但要記住,為了餓死癌細胞而走極端,只是個美好的愿望,很可能適得其反,千萬千萬要慎重。
了解癌癥康復的知識,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保持樂觀情緒;另一方面,通過正確途徑使自身免疫系統盡快恢復正常功能,將免疫系統和各器官功能調節到最佳狀態,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