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類有學習、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制造工具,有創造力,會抽象思維,可以用語言表達復雜的想法。這些都是我們人類“聰明”的證據。那么,除了人類之外,還有哪些動物擁有不一般的智力呢?世界上最聰明的動物有哪些呢?
答案是人類的近親黑猩猩。我們人類擁有智力,黑猩猩也肯定有一定的智力,因為人和黑猩猩的基因有98%是相同的。它們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有組織地打獵,猩猩中間也存在暴力行為等。黑猩猩也會手語哦,像這只名叫可可的大猩猩。
可可和她的照顧者佩妮·帕特森正在與小貓玩耍。
帕特森正在教可可手語。
據報道,可可,這只以能用美國手語與人類交流而聞名世界的大猩猩,于2018年6月19日逝世,享年46歲。她是世界上最受人喜愛的靈長類動物,為人類打開了一扇前所未有的、了解其他物種內心世界的窗口。
毫無疑問,可可是不可思議的,她顯然也明白這一點——“女王”(queen)是她最早用來形容自己的手語詞匯之一。而且,她還具有真正王室都羨慕的知名度。可可兩次登上了國家地理雜志的封面:一張封面捕捉到了可可和她的寵物貓“圓球”(英文名為All Ball,可可喜歡押韻)之間的溫柔瞬間;另一張則是她用相機對著鏡子自拍的畫面。
可可為人類了解靈長類認知和大猩猩的交流能力做出了卓越貢獻。她能夠做出超過1000個手勢(其中還有一些是她自己生造的新手勢,比如發夾),并能理解2000個英語口語單詞。
不過,也有批評者質疑可可是否真的理解她所做出的手語詞匯,并認為她可能只是在模仿訓練員。大猩猩基金會(The Gorilla Foundation)稱,當喜劇演員羅賓·威廉姆斯(Robin Williams)——他和可可在2001年見面——去世的時候,可可在聽到消息時表現得很“憂郁”。可可真的傷心嗎?還是因為她的照顧者選擇以這種方式來解釋她的行為?她還記得威廉姆斯嗎?
無論是否記得,可以肯定的是,她和威廉姆斯之間的確有過一段快樂的回憶。可可還會與紅辣椒樂隊的貝斯手——“跳蚤”(Flea)邁克爾·巴扎里——一起“搖滾”,拿起他演奏的樂器來把玩。可可還給威廉·夏特納(William Shatner)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后者在自傳中詳細描述了他訪問可可的細節。
帕特森和可可在舊金山動物園,此時可可還只是個小家伙。
可可用相機對著鏡子自拍的畫面登上了國家地理雜志的封面。
可可是一只西部低地大猩猩(學名:Gorilla gorilla gorilla)——非洲分布最廣的大猩猩——于1971年7月4日出生在舊金山動物園。她出生時的名字叫“花火子”(Hanabi-ko,這個名字源于她的生日也是美國獨立日,美國全國會施放煙火慶祝),但昵稱“可可”(Koko)更加朗朗上口,很快就為更多的人接受。幼年動物心理學家弗朗辛·“佩妮”·帕特森(Frances “Penny” Patterson)在可可1歲時就開始教她手語,這是帕特森關于低地大猩猩語言學研究的一部分。
1976年,帕特森籌集了數千美元以收養可可,并在加利福尼亞州的雷德伍德城成立了大猩猩基金會。可可和帕特森共同度過了接下來的42年時間,而所謂的“可可項目”(Project Koko)也成為歷史上對類人猿及其語言持續時間最長的研究。
大猩猩基金會在近日的一份聲明中寫道:“作為所有大猩猩的代表,可可觸動了數百萬人的人生,她也成為物種間交流和移情的象征。她深受人們喜愛,并將被深深懷念。”
讓可可變得如此特別的不僅是她的語言能力。這只重約127公斤的大猩猩也有著內心柔軟的一面。研究人員稱,可可最喜歡的圖畫書是《三只小貓》(The Three Little Kittens)和《穿靴子的貓》(Puss ‘n’ Boots)。有一年,研究人員送給了她一只小貓布偶,但她顯然并不領情。
“她非常不高興,”大猩猩基金會的生物學家羅恩·科恩(Ron Cohn)在1985年接受《洛杉磯時報》采訪時說道。可可無視這個玩具,并且用手語“悲傷”來強調她的不滿。不過,令可可驚喜的是,第二年生日時,她被允許從一窩被拋棄的小貓中選一只作為寵物。一只喵喵叫的小毛球引起了她的注意。可可被萌到了。
可可抱著“圓球”,這是她的第一只小貓,在1985年不幸因車撞死亡。
可可的雙臂攏著攝影師羅恩·科恩和照顧者帕特森。
于是,這只大猩猩開始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照顧著小貓,護理它,擁抱它,甚至還給它取了個名字——“圓球”(All Ball)。可可還會在表現不好的時候用這只小貓作替罪羊,并用手語說“是貓做的”。
小圓球在可可手臂中的溫馨畫面俘獲了全世界無數人的心,但歡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沒過多久,這只小貓就不幸地被汽車撞到而死。在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公司(PBS)的一部紀錄片中,帕特森問可可:“圓球怎么了?”神情悲傷的可可做出了幾個手語詞匯:貓、哭、抱歉、可可-愛。
與不幸的圓球不同,可可度過了相當長壽的一生。野生大猩猩的平均壽命是35到40歲,一些圈養的大猩猩能活過50歲。當可可不練習手語時,她會忙于玩耍并吃掉蘋果、堅果和玉米棒。她還喜歡慶祝活動(毫不意外,生日是她最喜歡的),有一年的復活節還拿一塊黃色的布做成了裙子。
可可也有嚴肅的一面。她最喜歡的電影是《與墨索里尼喝茶》(Tea With Mussolini),講述了一個孤兒成長于二戰前意大利的傷感故事,由雪兒(Cher)和朱迪·丹奇(Judi Dench)主演。帕特森在一次采訪中說,當《侏羅紀公園》在1993年推出的時候,可可居然開始害怕起她的恐龍玩具;她發現,可可試圖用工具將塑料恐龍推開。
趕時髦的帕特森和可可。
可可和帕特森正準備出游。
大猩猩基金會表示,如果想表示對可可的懷念,你可以支持非洲的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包括支持毛伊類人猿保護區(The Maui Great Ape Sanctuary)。你還可以下載一個手語應用程序,[email protected]
對于現年71歲的帕特森而言,可可是一位跨物種的家人。她們在一生時間里互相學習,互相成長,同時一起變老。帕特森的報告中記錄道,她甚至和可可討論過生死問題。“動物死了之后會去哪里?”帕特森問道。可可用手語作答,“一個舒服的洞穴”,然后用一個吻跟帕特森說:“再見。”
可可曾經稱自己是一個“好-大猩猩-人”(fine-gorilla-person),或許沒有更好的詞來形容她了。
可可和帕特森的相處說明了人類與靈長類動物之間有著很多相似之處,甚至能夠達成跨物種交流的默契。
本文標題:會手語會養貓的大猩猩46歲去世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