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樓下寬敞的空地上,看到一群小孩子拿起泡泡管,蘸了一些肥皂水,輕輕地吹著氣,一個小小的氣泡從管口冒了出來,逐漸的變大,被風吹得扁扁的,像是一截肥烤香腸。很快泡泡就變得又圓又大,徹底從管中脫離開了,在風中飄晃著,透明的薄膜閃顯出七彩的光芒。于是孩子們急忙追著泡泡對著它吹氣,將它往天上吹,它便晃晃悠悠的向上飛去,在空中不停地變幻著顏色,猶如彩虹球一般,五彩繽紛,泡泡隨著微風,漸漸飛到了遠處......
胡蜂分布全世界。令人見而生畏。長約16毫米,觸角、翅和跗節橘黃色;身體烏黑發亮,有黃條紋和成對的斑點。螫人很疼,但毒性不如常見的大胡蜂(大胡蜂屬〔Vespa〕)和小胡蜂(小胡蜂屬〔Vespula〕)。蜂窩是紙作的,由蜂王收集的木漿制成。通常較大型的蜂窩單層蜂室可有多達2000多個幼蟲室,用多個短柄連接在牢固的懸垂物上或上層蜂室形成圓球狀。
近日,一張胡蜂吸吮水珠,并用前足保持平衡的圖片吸引了許多網友的關注。乍看之下,這只胡蜂似乎正在“吹泡泡”,而它吹出的水珠恰好映照出一朵玫瑰花,充滿了美感。
科學家對這種奇特的現象做出了解釋。據觀察,有好幾種“勤勉”的昆蟲有用口器懸掛水珠的現象。事實上,它們是在采集巢穴中過多的水汽,然后慢慢匯集成一個個小水珠排出去。這一過程會使它們看起來就像是在“吹泡泡”。
今年早些時候,攝影師Lim Choo How在馬來西亞吉打州一家工廠附近散步時,拍攝到了這些胡蜂忙于吸水、“吹泡泡”的畫面。其實,它們是在保持蜂巢的干燥。當水珠足夠大時,它們就會用前足把水珠揩掉。Lim Choo How還拍攝了一群胡蜂在一段垂直蜂巢上一起工作的場景。
這只胡蜂嘴里的水珠剛好映照出一朵玫瑰花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管理者、昆蟲學家詹姆斯·卡彭特(James Carpenter)說,在蜂類中,這種運輸水珠的現象十分常見,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熱帶、潮濕地區的種類。“這些蜂會舔舐水分,然后排走,”卡彭特說道。他的研究領域是社會性蜂類的演化關系和行為。
美國卡耐基自然歷史博物館Powdermill自然保護區主管約翰·溫策爾(John Wenzel)稱,通過吸吮蜂巢表面的水分,胡蜂可以保持蜂巢的精細結構不至濕透并瓦解。“這是一種使紙質蜂巢保持干燥的機制,”溫策爾說,“在建造過程中,許多物種會吐唾液在蜂巢上,干燥變硬之后就成了一種絲狀表面,有防水的作用。這些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因為許多物種的蜂巢是紙質的,干燥時堅固,但潮濕時就會瓦解。因此,考慮到幼蟲和卵的重量,如果它們什么都不做的話,一旦被水沾濕,蜂巢就有可能崩潰。”
加州科學院昆蟲學榮譽館長Wojciech Pulawski稱,照片中出現的胡蜂可能屬于Mischocyttarus屬,一類大型的社會性蜂類,主要分布在新熱帶界(neotropical)。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薩克勒比較基因組學研究所的標本管理員朱莉·費恩斯坦(Julie Feinstein)在一篇博文中指出,蠅類也有類似的“吹泡泡”——吐出液滴——行為,但目前還沒有合理的解釋。
本文標題:為蜂巢不潮濕變垮,所以“吹泡泡”?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