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尾狐猴(學名:Lemur catta)屬于原始靈長類,吻長、兩眼側向似狐,因尾具環節斑紋而得名。多5-20成群,棲多石少樹的干燥地區,各有自己的領域。善跳躍攀爬,是地棲性較強的狐猴,主食昆蟲、水果。3歲性成熟,孕期約4個半月,多為雙仔。繁殖期在哺乳動物中最短,每年僅兩周,一只雌猴接受雄猴的時間不足一天。壽命約18年。
環尾狐猴身上有三處臭腺,分布于肛門和腋窩等處,能分泌出一種臭氣刺鼻的體液作為路標和領地的記號,其中一處雌雄共有,長在腕關節內側。公猴的腺體比母猴發達,除了在繁殖季節用作爭雌工具外,還可以當作御敵的武器,外敵進犯時環尾狐猴彎曲手臂并用尾巴摩擦腕部和腋窩使體液揮發,尾巴不停甩動,把臭氣扇向敵人,據說效果相當明顯,公猴腺體的發達程度直接決定了它在猴群中的地位,因此環尾狐猴非常重視衛生,經常互相梳理毛發。
一項新研究顯示,雄性環尾狐猴還可能會用“臭味調情”的方法來提高求偶成功的概率。
一項新研究顯示,雄性環尾狐猴還可能會用“臭味調情”的方法來提高求偶成功的概率。
據報道,為了吸引潛在交配對象的注意,雄性環尾狐猴采用了一種奇特的方法。科學家很早就發現,小型靈長類動物會利用類似的方法標記領地,甚至因此引發與競爭對手的爭斗。一項新研究顯示,它們還可能用“臭味調情”的方法來提高求偶成功率。首先,它們抓住尾巴摩擦自己手腕上的氣味腺體,然后像扇子一樣上下搖晃尾巴,把氣味吹送到雌性身上。
研究人員對馬達加斯加Berenty保護區的環尾狐猴種群進行了觀察。這些狐猴常常結成大群體生活,主要由雌性個體組成。“進行‘臭味調情’的更多是占優勢地位的雄性,”論文第一作者、多倫多大學土嘉堡分校人類學系講師安伯·沃克-博爾頓(Amber Walker-Bolton)說,“這種行為的成本非常高,因為相比其他類型的氣味標記,這些雄性會遭遇更激烈的沖突。所以,一定有什么特別的原因使它們這么做。”
當雄性環尾狐猴做出這種舉動時,會馬上遭到其他雄性的攻擊。研究人員發現,狐猴群之外的雄性更可能參與到這種吹送氣味的行為中,這么做雖然也會提高雌性的攻擊性,但也可能幫助它們宣示對新群體的統治力。
由于狐猴群體是由雌性統治的,因此許多地位較低的雄性會被驅逐。氣味標記和領地是狐猴種群中重要的社會信號。占優勢地位的雄性狐猴還會在“臭味調情”的過程中把氣味吹送到競爭對手身上,引發激烈的沖突。雄性狐猴在打斗時會跳到空中,利用尖利的指甲和牙齒攻擊對手。雌性狐猴也會變得有攻擊性,甚至會直接朝對面雄性的臉上來一巴掌。
研究人員發現,雌性環尾狐猴更容易接受那些進行“臭味調情”的雄性,確切的原因還不得而知。“對它們來說,這或許是一種顯示地位的方式,或者可能只是作為進入一個新群體,以獲得交配機會的替代選項,”沃克-博爾頓說,“可以確定的是,它們會遇到許多攻擊,并可能在殘酷的爭斗中失去生命,因此這么做的成本相當高昂。”
不過,研究人員并不確定這種行為能否真的提高交配的成功率。他們雖然能統計雌性環尾狐猴“奉獻”自己的次數,但無法確切統計成功交配的次數。研究人員稱,“奉獻”的舉動表明雌性更容易接納這樣的求偶者。
沃克-博爾頓說:“雌性不會每次都奉獻,它們也不會對每只雄性奉獻,但有趣的是,進行多次‘臭味調情’的雄性得到奉獻的次數要多得多。”接下來,研究人員希望能把這種求偶行為與繁殖成功率之間聯系起來。沃克-博爾頓還擔任了IMAX電影《馬達加斯加:狐猴之島》(Island of Lemurs Madagascar)的顧問。
環尾狐猴合群而居,形成一個個小的母系社會。以成年雌性為首,群體等級制度相當森嚴,母猴和幼猴享有絕對采食、飲水等的優先權。
本文標題:環尾狐猴之間的“臭味調情”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