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見過跟手指一樣大小的猴子嗎?沒錯,那就是小時候的狨猴,如果你有機會親眼見到它,那你一定會驚訝于它的小巧可愛,跟手指一樣大的生物,卻有著跟人類極為類似的生理特征,同時也具有非常豐富的語言交流,正因如此,狨猴也被廣泛應用于科學研究,可以說狨猴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那么,你了解狨猴嗎?狨猴究竟有什么神奇之處呢?
狨猴
狨猴介紹
1、狨猴簡介
狨猴(Marmosets),狨猴科下屬物種統稱。狨猴科包括跳猴亞科和狨猴亞科。已知的包括獅狨、皇檉柳猴、頂檉柳猴、侏狨、黑白檉柳猴、普通狨猴等有3屬35種。
2、狨猴的特點
狨猴科動物體小尾長,尾部具有纏繞性,頭圓、無頰囊、鼻孔側向。與其它高等靈長類不同,只有大腳趾具指甲,其余各趾和指均為爪子。狨猴因其生理特性與人類極其相似,被廣泛飼養應用于生命科學諸多研究領域。
3、狨猴的外形特征
狨猴特點是體小尾長,尾部具有纏繞性,頭圓、無頰囊、鼻孔側向。
狨猴屬大多體長約19~25cm,尾長約27~35cm,體型比松鼠略大,頭、臉的模樣似哈巴狗或獅子頭、頭圓,耳大,絲絨狀體被毛,尾長、末端具長毛;雌性體重220~350g之間,雄性約260~450g之間;僅大腳趾具扁甲,其余各指、趾均為爪狀的尖爪,趾可以握合;胸部有1對乳頭;后肢比前肢長;牙齒32枚;齒式為異齒型,有門齒、犬齒、前臼齒和臼齒,頰齒通常為丘型齒和低冠齒,臼齒呈四方形并有4個較低的錐狀突起,適于咀嚼;嗅覺敏銳、聽、視覺次之;具雙角子宮或單子宮、有盲腸;.臉部的皮膚在陽光下會改變顏色、體溫也不穩
狨猴的分類
狨猴科有3屬35種之多,是產于中南美洲的小型低等猿類。
1、皇檉柳猴
又名皇狨猴、帝髭獠狨、長須狨、帝王獠狨或皇帝塔馬林猴,它被稱為“皇”是因它像德國的威廉二世。這個名字原先只是一個笑話,后來成為了正式的學名。
2、棉耳絨猴
又叫普通狨猴。成年體長最多只有20厘米,體重300~400克。
黃頭狨又名黃冠狨,是巴西特有的一種狨屬。狨是南美洲出產的小型長尾猴。它像松鼠一樣,是樹棲動物,行動相當敏捷。喜歡白天成小群活動。除了大腳趾以外,其余的趾上都有爪,利于在樹上跳躍。不像其余的美洲靈長類動物,它們缺少第三對磨牙。從17世紀初開始,狨就被當作寵物來飼養。主要的食物是昆蟲,也吃一些水果。狨的犬牙較短,身長一般為15~25厘米,不包括25~40厘米長的尾巴。它的皮毛較密,像絲一樣細和光滑。
3、侏狨
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小的猴子,生活在南美洲的熱帶雨林里,一種外貌及行為似松鼠的小猴,由于它體小尾長,停息在極為細小的植物枝干上,而且行動敏捷,常在樹林間穿東奔西,躥跳自如,因此當地叫它“松鼠猴”、“鳥猴”等等。經動物學家研究,確定它的科學名字為侏狨或倭狨。
狨猴的生活習性
1、狨猴的捕食
狨猴是雜食性動物。森林中的花果、樹膠、昆蟲都是它們喜歡的食物,有時候它們也會偷食鳥蛋,捕食小型的脊椎動物和爬行動物。
抓取食物時,它們會用單“手”接住/抓住食物塞進嘴里去,如果是流質食物,它們會用舌頭直接舔舐;普通狨會使用瞪眼、瞇眼、張口、發聲和嗅覺進行溝通、表達情感和傳遞警報。
2、狨猴的棲息
狨猴休息一般在籠底或棲木上,四肢爬行或后肢站立,但是沒有看到站立行走,他們在移動位置時,一般是跳躍、“飛行”式等迅速靈巧的行為,在爬行或移位時靠尾巴保持平衡,但是沒有看到把尾巴卷在棲木上懸掛著身子的情景;沒有看到狨猴“撓頭”的情景,但是發現它有時啃咬膝關節的情景;當發現有陌生人時它會耳旁的白毛豎立,把臉不斷地搖晃,甚至發出呲牙咧嘴地發現高頻率尖叫以表示恐懼、警示的狀態;在人類沒有明顯表現出攻擊或捕捉的情況下很少看到會有主動攻擊的行為發生,反之則會發起攻擊。
3、狨猴的社交
它們以尿液或身體特殊的氣味辨別對方和領土范圍 ,如果過度則是不好的現象;狨猴啃咬木頭做標記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在人工飼養的情況下持久的啃咬木頭表示一種煩躁的體現,可能飼養管理沒有同步其需求;在處理群體間相互關系時,它們通過相互清理對方被毛或皮膚、兩者“熊抱”或舔舐對方而緊緊地依靠對方都是一種良好的社交行為。
4、狨猴的視覺
狨猴的視力非常敏銳,并且和人類一樣同時靠兩只眼睛準確判斷物體的遠近,從而能在叢林中跳躍翻飛、來去自如。不過,狨猴對色彩的識別沒有我們厲害,所有的雄性狨猴都是紅綠色盲。有趣的是,雌性狨猴中只有一部分是紅綠色盲,另一部分和我們一樣有正常的色彩視覺。原文地址:http://www.ufo-1.cn/article/201605/1060.html
5、狨猴的其他知覺能力
狨猴的叫聲非常豐富,和鳥類的叫聲類似。它們有些叫聲的頻率甚至超出了人耳的識別范圍。它們的聽力也進化得很出色。在森林中,狨猴的個體小而活動范圍大,再加上有樹葉遮擋,因此聲音交流幾乎是狨猴之間最重要的交流方式。
狨猴的嗅覺也很靈敏,不但可以靠嗅覺找尋食物并判斷食物有沒有成熟,還可以預警潛在的入侵者和天敵。更重要的是,狨猴還會利用氣味做標記和交流,例如用尿液劃定自己的領地,或給其他狨猴留下可識別身份的氣味信息。
狨猴的繁殖與生活地區
1、狨猴的繁殖
狨猴妊娠期為146(140~150)天,性成熟為14個月,有月經,性周期為16天。交配不受季節限制,可以在籠內人工繁殖,每胎1~3仔,雙胎率約為80%。
狨猴的家庭也與人類的家庭組成很相像。在野外,一個狨猴家庭有 3~15個成員,分別是一只雄狨猴、一只狨猴媽媽以及它倆的孩子。大約 1歲半的狨猴就可以離開父母組建自己的家庭。
狨猴家庭成員有明確的分工。雄狨猴承擔著抵御外敵保衛家園的重任,同時還要負責出去尋找食物。媽媽負責生育和哺乳,但帶幼猴的任務仍然主要由雄狨猴負責。幼猴的哥哥姐姐們也會參與照顧幼猴,尤其是家庭中的長子,一方面可以幫父母分擔工作,另一方面也是為自己以后出去新組家庭積累經驗。新生的狨猴會緊緊地趴在父母或哥哥姐姐的背上;出生后第 3~5個星期,幼猴的各項運動技能開始發育,就可以獨自活動了,出生后第8周,幼猴的運動技能已經基本發育成熟。
2、狨猴的生活地區
狨猴大多生長在南美洲亞馬孫河上游森林中 也有部分倭狨分布在巴西西部、厄瓜多爾和秘魯北部亞馬孫河上游。
3、危害狨猴的因素
由于受到人類活動與自然災害的影響,有滅絕的危險。瀕危的等級逐步增大。
棲息環境的縮小、惡化和人為的捕獵是本種致危的主要因素。由于此種猴類進化至此仍然帶有原始的面貌及生活特征,所以極為稀缺。狨猴在整個猴類家族中,在全世界范圍中僅僅只有十幾種,然而皇狨猴的數量也為數不多,而且現在在國際市場上已經打開了狨猴的交易大門,所以極為容易構成獵手們的捕捉對象。
狨猴的人工飼養
1、種用狨猴的選擇
挑選毛色有光澤、活潑好動、尾根沒有脫毛、生殖力強、母性好的健康猴合適的組合在一起。
2、狨猴的配種要求
狨猴3~4月齡達到性成熟,5月齡達到體成熟。性成熟與體成熟與狨猴的性別、飼養管理水平等因素密切相關。體沒有達到成熟配種容易引起早產、流產和難產,對狨猴的身體也會造成某些不可逆的損壞,影響狨猴的繁殖利用。一般達到5月齡,雌性260g以上、雄性300g以上,曾經有難產、產后后遺癥的不宜再次配種,否則再次產仔風險率高。
3、配對時間
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全年的狨猴都可以配種,但也表現出一定的季節性,一般在春夏是繁殖高峰,秋冬是繁殖低谷期。在平時的日常管理中,把握好狨猴的發情規律,可以提高繁殖率。雌猴的發情周期28天左右,在發情周期內隨時可以配種,最好在排卵期配種,雌猴發情時沒有很明顯的癥狀,通常在清晨和上午。
4、配對方式
狨猴屬于單雄交配系動物,可以采取一雄一雌或一雄多雌的繁殖方式。
5、妊娠檢查
妊娠檢查時間:合籠配種后對狨猴每30天檢查一次。
6、妊娠、哺乳期狨猴的飼養管理
狨猴的妊娠期是142天左右,每胎的間隔期是158天,仔狨猴一般出生后的3周內都在母親的背部,吸吮乳汁;到第4周時才被迫的在時而在地面活動,也可以給于少量的流質食物;第8周斷奶,開始采食固體食物。
籠內空間狹小、飼喂制度不科學,噪聲、人為的頻繁出入等等都可能對狨猴“母子”和諧建立產生負面影響,導致幼崽死亡率的上升。
日常飼養管理中盡可能減少不利因素影響,對出后5天內的幼崽給于全天候的專人悉心照顧。
母猴分娩后飼養員應當及時檢查哺乳、體溫、精神、性別等基本情況,詳細記錄新生狨猴的數量、性別、出生日期等信息。
幼崽的哺乳方式,在人工飼養的情況下,幼崽哺乳的方式可分為自主哺乳、人工輔助哺乳和全人工哺乳3種方式。
狨猴的幼崽一般出生后的2周內在“父親”的幫助子啊全天候的趴在母親背上,僅以吸允乳汁保持生長,在第2周后,如果條件允許,父母親開始輪流“背”著幼崽,從第3周開始,在父母親背上的時間慢慢減少,開始在單籠內玩耍。在第3個月斷奶,第5個月進入青春期,第14個月左右達到性成熟,第15個月體成熟可以進入繁殖年齡段。
在此期間,除了注意合理過渡外,還應根據幼崽需要,增加營養水平,促進幼崽的生長發育,但要特別注意營養的均衡。
狨猴市場價值
狨猴由于受到人類活動與自然災害的影響,有滅絕的危險。瀕危的等級逐步增大。屬于CITES公約附錄II的動物,是國家Ⅱ級野生保護動物。棲息環境的縮小、惡化和人為的捕獵是本種致危的主要因素。由于此種猴類進化至此仍然帶有原始的面貌及生活特征,所以極為稀缺。狨猴在整個猴類家族中,在全世界范圍中僅僅只有十幾種。
狨猴的優勢是個體小、繁殖快、飼養空間小。并且,狨猴在某些方面與人類更相像,例如狨猴的家庭結構和人類更接近,可以用來研究人類社會行為;狨猴具有更豐富的聲音交流,比獼猴更適用于研究人類語言。
結語:其實狨猴是國家Ⅱ級野生保護動物,人類對于保護動物的意識其實還遠遠不夠,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自覺保護野生動物,那也不會有那么多物種的滅絕。還是那句公益廣告說得好,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希望在未來的某一天,人類可以真正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
本文標題:狨猴超可愛迷你生物,品種極為稀缺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