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冰魚是一種生活在極寒地區的恐怖圣物,為什么說他恐怖呢,因為在極寒地區,水面下是的溫度甚至能低于零度,而在這種溫度下鱷冰魚居然能夠自由的生活,為什么鱷冰魚有如此強大的適應能力呢?因為鱷冰魚甚至已經進化到了不需要紅血球細胞而存在,這對人類而言可以說是顛覆性的進化,因為紅血球細胞是生物必須的基本細胞之一,而鱷冰魚卻可以不需要紅血球細胞而存活。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鱷冰魚的神奇能力,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鱷冰魚資料
1、鱷冰魚簡介
鱷冰魚,生長在南極以及南美洲等嚴寒地區,以磷蝦、橈足類及其他魚類為食。又因為體內缺少紅血球及血紅素亦稱為白血魚。
2、鱷冰魚的類屬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輻鰭魚綱
目:鱸形目
亞目: 南極魚亞目
科: 鱷冰魚科
3、鱷冰魚呈透明的原因
生活在南極洲和南美洲南部的冰冷海水中,它的食物以磷蝦、橈足動物及其他魚類為主。由于體內沒有血色素或者說紅細胞已不存在,其血液呈現出透明狀,這種魚的新陳代謝主要是通過液體血液中的氧溶解性來實現。它們可以利用皮膚直接從水中吸收氧氣,這種工作原理是由于當水處于最低溫度時,能夠溶解許多氧氣。在5種鱷冰魚中,肌肉中肌紅蛋白基因已消失,因此它的身體中除了粉紅色的心臟之外,其他器官組織都是透明的白色。
4、鱷冰魚無紅細胞的原因
鱷冰魚的血液是透明的,因為血液中是沒血紅蛋白或有生物活性的紅細胞。它的代謝僅僅是依賴于溶解在體液中氧氣,而這些氧被科學家認為是從通過流經皮膚的水體中直接獲得的。鱷冰魚所生活的海域是冰冷的,一般情況下,溫度越低,水中的溶氧量就越大,這也為它能進化出如此特別的代謝方式提供可能。
其血液攜帶的氧氣較具紅血球的魚少得多,但其心臟及鰓血管較大,循環血量較大,能從含氧豐富的南極海水中吸取足夠的氧。
5、鱷冰魚的分類
鱷冰魚約有16種,多數分布在南極,主要以甲殼類和小魚為食。此外銀白魚(smelt)及銀魚屬(Salanx)的銀魚亦稱為冰魚,這些魚類則分屬鮭形目(Salmoniformes)內的一些不同的科。
鱷冰魚的生活環境
1、冷血動物
魚類根據生物學研究認為,它是一種體溫隨外界溫度改變而改變的所謂冷血動物。寒冷的冬天到來了,在北極和南極附近廣闊的海面上已經是千里冰封了,幾米厚的冰層把海面變成了一個冰的大陸,但是原來在那里生活的魚類,卻絲毫不避嚴寒,仍然在那里自由自在地生活。人們不禁會產生疑問:“在冰海中生活的魚類,為什么不會被凍死呢?”
2、為什么不被凍死
在與羅斯海相對的南極大陸的麥克默多海峽,長年水溫從海面直到水下的幾百米,都在零下1.9℃左右,而棲居在這種環境中的某些魚類,血液的冰點卻在零下2.0℃到零下2.1℃之間,由于血液的冰點比海水的冰點要低一些,所以它們在低溫下生活,才不致被凍死。
3、強大的適應能力
與棲息在冰海中的魚類不同的是,棲息在溫帶的魚類,它們血液的冰點卻只有-0.8℃左右,這些魚類,就無論如何都不能在酷寒的海水環境中生存了。溫度魚類的血液冰點下降,主要由存在于血液中的低分子物質,尤其是氯化鈉(NaCI)在起作用。于是自然會讓人聯想到,是否生活在冰海里的魚類的血液中,含有更多的鹽類。就目前人類所知,氯化鈉等鹽類對生活在南極海域魚類血液冰點下降所起的作用,還不到70%,這就使人想到,那一定是有另外的物質在起著神秘的作用。
鱷冰魚的科學研究
1、血液研究
在1953年,美國沃茲堡海洋研究所的斯科蘭德等人發現,生活在南極海域的魚類血液中,都存在著一種高分子物質,正是這種物質使得這里的魚類血液冰點降低。隨后,他們為闡明這種物質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70年前后,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德佛里斯等人又指出:上述那種具有抗凍作用的高分子物質,實際上是糖類和蛋白質結合在一起的一種糖蛋白質。他們從生活在南極海的,兩種特殊魚類的血液中分離出一種糖蛋白質,稱為“冰點下降糖蛋白質”(縮寫為FPD糖蛋白質,FPD是英文freezing point de-pression的縮寫)。它們主要有三種,用超速離心法和滲透壓法測定它們的分子量時表明,三種FPD糖蛋白質的分子量分別為:11.000、17.000、21.500。三者之間除分子量不同外,在化學組成上沒有任何差別。
2、化學作用
這種被分離出來的FPD糖蛋白質的作用,并不能通過摩爾濃度與冰點下降度之間的關系來說明(通常溶液中溶質的摩爾濃度越大,冰點的下降度越大)。這三種糖蛋白質雖然其都是化學性質一樣的蛋白質,但當其結構成較大分子量的此類糖蛋白質時,其分子量越大,抗凍效果就越明顯地增大。如果我們用每毫升溶液所含溶質的毫克數這樣一種濃度,來與糖蛋白質和氯化鈉對冰點下降的作用相比較,就會發硯:當濃度都在10毫克/毫升以下時,雖然NaCI的作用比FPD糖蛋白質要大,但是當按摩爾比計算時,FPD糖蛋白質的作用,實際上要比NaCI的效果大約200~500倍。此外,研究者還發現,FPD糖僅起著降低血看障低血液冰點的作用,而對物質的熔點幾乎沒有影響。存在于魚血液中的三種FPD糖蛋白質的濃度,總濃度為8毫克/毫升左右,它能使血液的冰點降低約0.6℃。由此可見,極地冰海中的魚類在長期的進化中生成了能適應環境的特珠物質,如FPD糖蛋白質,以及NaCI等鹽類所起的作用,終于能使魚類巧妙地降低血液的冰點,從而使海水的溫度高于它們身體血液的冰點,它們也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極冰下生活了。
鱷冰魚——極地冰魚世界的一員
1、什么是極地冰魚
極地冰魚(icefish),一些不同種類的魚類之俗稱,其中鱸形目(Perciformes)帶腭(ChaenichthyidaeChaenichthyidae)內的一些魚,因為吻部形狀似鱷,又稱鱷冰魚。又因為體內缺少紅血球及血紅素亦稱為白血魚。其血液攜帶的氧氣較具紅血球的魚少得多,但其心臟及鰓血管較大,循環血量較大,能從含氧豐富的南極海水中吸取足夠的氧。鱷冰魚約有16種,多數分布在南極,主要以甲殼類和小魚為食。此外銀白魚(smelt)及銀魚屬(Salanx)的銀魚亦稱為冰魚,這些魚類則分屬鮭形目(Salmoniformes)內的一些不同的科。
2、極地冰魚強大的適應能力
由來自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科學家所組成的南極調查小組表示,因氣溫上升導致崩塌的南極拉森(Larsen B)冰架下方的海域,2007年1月發現了19種新海洋生物,新發現的一些動物顯示出驚人的適應寒冷的能力,其中包括一種冰魚,已經進化到可以在沒有紅血球細胞的情況下生存。在寒冷的冬天,人們已經穿上了厚厚的棉襖,可是魚卻在水底自由地游來游去,一點兒也沒有怕冷的意思。
這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常見的現象,你見過被凍死的魚嗎?當然沒有,但是這是什么原因呢?魚既沒有可以蔽寒的皮毛,又不會像蛇那樣鉆進洞里進行冬眠。它是靠著什么才不至于被凍壞的呢?”生物界真是一個奇妙的領地,它們可以生存在地球上的任何一個角落。即使在人類看來,那是一個難以想象的苛刻環境,生物照樣可以以它們在長久的進化歲月中形成的適應本能過著正常的生活。魚類,特別是生活在極地冰海下的魚類就是如此。
鱷冰魚其下分11個屬
1、頭帶冰魚屬
頭帶冰魚
短腹頭帶冰魚
2、棘冰魚屬
威氏棘冰魚
鱷頭冰魚屬
鱷頭冰魚
裘氏鱷頭冰魚
3、冰魚屬
艾氏冰魚
博氏冰魚
艾里納冰魚
諾曼氏冰魚
獨角冰魚
鴨嘴冰魚
4、雪冰鰧屬
雪冰鰧
5、雪冰魚屬
獨角雪冰魚
龍嘴雪冰魚
眼斑雪冰魚
6、小帶腭魚屬
7、冰龍鰧屬
南極小帶腭魚
8、螫冰魚屬
螫冰魚
9、新擬水鰧屬
新擬水鰧
10、擬冰鰧屬
擬冰鰧
云紋擬冰鰧
11、擬冰魚屬
南喬治亞擬冰魚
認識其它透明生物
鱷冰魚生活在南極和南美洲的冰層,屬于鱸形目、鱷冰魚科,因嘴似鱷魚嘴而得名,以磷蝦、橈足類和其他魚類為食這是一種透明的動物,因為身體缺少紅細胞和血紅蛋白,血液變成了透明狀,所有的鱷冰魚除了心臟,身體是透明的。這種魚是最近才被發現的,很明顯這是一種深海魚。此外,透明的動物不只有鱷冰魚,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別的神奇透明生物吧。原文地址:http://www.ufo-1.cn/article/201605/1059.html
玻璃烏賊
玻璃烏賊屬玻璃烏賊種。主要分布在中大西洋海脊,由于身體近透明狀,由此得名。它們的眼上生有輕器官,并且擁有將自己滾成球的能力,就像是一只水生刺猬。是很多深海魚類(例如小丑鯊)、鯨魚以及海鳥的獵物。這種玻璃烏賊的外套膜看起來就像人們跳波爾卡時穿著的舞裙,上面漂亮的圓斑點讓這種玻璃烏賊看起來有點像卡通片里的形象,也為這漆黑陰暗的深海環境平添了一點亮色。
冰海小精靈
冰海精靈貌如天使的“冰海小精靈”(學名Clione limacina )“Clione limacina”是從希臘神話中海神的名字演化來的。“冰海小精靈”通體透明,在水中冉冉飄動,像浮在半空中的天使,又被稱作“海天使”、“冰之精靈”、“冰海精靈”等。之所以有如此雅稱,是由于她們游動時拍動著透明的兩翼,外型看似傳說中的天使。冰海小精靈整體身長約二公分到三公分,為浮游軟體動物。
它不是水母也不是螢火蟲,屬于軟體動物,來自北極深海流及,在日本北海道也有發現。在日本北海道流冰下的珍貴海洋生物,在北海道寧靜雪白的冰原下,孕涵了無數的冰海精靈,這些珍奇的微小生物,究竟是如何誕生的,至今仍是一個謎。她雌雄同體,生活在北極、南極等寒冷海域的冰層之下。而她們透明的身體中央有著紅色的消化器官,看起來像一顆火熱的紅心。
玻璃蛙
玻璃蛙(Glass Frogs),原產于委內瑞拉,屬于兩棲類中的綠骨蛙科。雖然玻璃蛙背部呈灰綠色,但個別成員的腹部皮膚卻是半透明的。通過半透明的皮膚,能清晰的看到它的心臟,肝臟以及消化道。玻璃蛙生活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玻璃蛙有100多種,很多玻璃蛙的皮膚是透明的,甚至連肚子也是透明,可以直接看到器官、骨骼和血管。有些玻璃蛙的骨頭是綠色的,而有些連其它器官也是透明的。目前還不清楚玻璃蛙身體透明的原因。玻璃蛙亮綠色的背部有助于它們在綠色棲息地的隱蔽。
管眼魚
美國生物學家在深海發現一種奇怪的魚引,它有一個透明的腦袋和管狀的眼睛,被形象地稱為管眼魚,而其學名是大鰭后肛魚(Macropinna microstoma)。由于此魚是在1939年發現的,并引起了科學家極大的研究興趣,如今生物學家已經知道這種眼睛特別能聚焦光線。不過,它們的形狀只能讓此魚具有管狀視線,因而視野很狹小。
管眼魚只有十幾厘米長,以小魚和水母為生。其眼睛中的綠色能過濾掉從海洋表面照射到深海的陽光,以幫助它們發現頭頂上的那些發生物光的水母和其它動物。當它們發現獵物,如漂浮的水母時,管眼魚就會轉動眼睛,向前和向上游動,進入獵食狀態。
透翅蝶
寬紋黑脈綃蝶(學名:Greta oto),又名玻璃翼蝶,屬于蛺蝶科的一個物種,是一種熱帶蝴蝶。在圈養環境下,如果得到很好的照料,寬紋黑脈綃蝶的壽命至少可達到6周。翼展在5.6厘米到6.1厘米之間,身體顏色暗淡,翅膀邊緣并不透明,主要有紅色、橙色和深褐色三種顏色。透明的翅膀為它們提供了有效的偽裝。它們的翅膀呈透明狀,是一種有效的防御機制。飛行過程中,寬紋黑脈綃蝶很難被捕食者發現,最大飛行速度可達到每小時13公里。該蝶可承受40倍于自身體重的重量。
中美洲的透翅蝶把隱身做到了極致—它的翅膀是透明的。更讓人驚嘆的是,透翅蝶的翅膀反光非常之少,即使被直接照射也不會暴露自身。
透明斑馬魚
透明斑馬魚起源于印度,為小型的熱帶魚類,成體長約3-4厘米,孵出后約3個月可達性成熟。成熟的雌魚每隔一周可產幾百粒卵子,卵子體外受精、體外發育。其最大特點在于,胚體完全透明,便于觀察胚胎發育的全過程,并且追蹤個體細胞的分裂和遷移活動。透明斑馬魚是科學家在2008年培育的,以便于研究包括癌細胞擴散在內的疾病發展過程。借助于這個透明的“活工具”,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可以觀察魚類的內部器官,并實時監視活生物體內的腫瘤發育等過程。
樽海鞘
樽海鞘[zūn hǎi qiào],英文名Salps,以水中的浮游植物(海藻等)為食,通過吸入噴出海水完成在水中的移動。他們身體呈桶狀,且幾乎完全透明,身長在1厘米到10厘米之間。體成桶形,單體或群體營飄浮生活。背囊薄而透明,其上有環狀肌肉帶。作為部分生殖周期,它們形成環狀結構,是一種海洋無脊椎動物,通常生活在寒冷海域,南大洋最多。
它們的身體呈膠狀,靠吸水在水中移動,以浮游生物為食。其透明狀形態可保護自己免受天敵傷害,畢竟在水中透明是很好的偽裝。“樽海鞘”是一種半[1] 透明的類似水母的海洋生物,它們在海洋食物鏈中的位置并不重要,但是卻是為海洋提供溫室氣體的重要成員,這一觀點大大提升了樽海鞘在海洋動物中的地位。
幽靈蝦
幽靈蝦(Ghost Shrimp) 一種小型淡水蝦類。它們通常被稱為幽靈蝦是因為其全身完全透明,甚至可以清楚的看到內臟。在漁業生產中主要用作釣魚的誘餌或是時常被當作飼養蚌蛤的敵害而根除。然而對于寵物愛好者來說,它們是喂養較大魚類的魚食,更甚者近年來由于個人喜愛而將幽靈蝦作為最鐘愛的觀賞魚寵物進行喂養,除了它們很容易喂養之外,它們奇特的外形也深深吸引了人們。
玻璃魚
玻璃魚,魚身透明,魚鰭為熒光藍。別名:玻璃拉拉,產地:泰國;在觀賞魚市場有人采用激光將顏色打到魚體上,因而產生了許多不同顏色的玻璃拉拉魚。有桃紅色、粉紅色、天藍色、嫩綠色和金黃色,等等。這種著色并不持久,也影響到它的壽命,應注意。
結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即使在極寒地區零下溫度的海水里,都有生物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這對于人類來說簡直是不可想象的,而這也正是人類應該去學習的地方之一,不向大自然妥協,生命力是頑強的,即使人類現在是地球的王者,也不能驕傲哦。
本文標題:鱷冰魚極寒地區海洋元老,神奇的透明生物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