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魚資料揭秘,認識水中的那些精靈動物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神奇生物  時間:2021-05-22 

2016年5月1日,國際旅游名城敦煌著名景點月牙泉內出現了罕見魚種——鐵背魚浮出水面的景象,引大批游客圍觀拍照。那么什么是鐵背魚呢,這種魚的出現為何能夠引起軒然大波呢,鐵背魚又叫做鏡子魚或者三道鱗或者鏡鯉,是屬于德國鯉的一種變種魚,因為這種魚在月牙泉已經消失了很多年,這次突然出現,當然就會引起很多人的關注,那么鏡子魚是一種什么樣的生物呢,本文就來為大家進行詳細的介紹一下。

鏡子魚

鏡子魚資料

搞怪指數:★★★

罕見指數:★★★☆

鏡子魚

鏡子魚又名三道鯉、鏡鯉,是鯉魚的一種,身上有三條比較粗大的魚鱗,故得名三道鱗。這種鯉魚個大體肥,而且肉質非常鮮美,魚刺適中,只有靠近鰭的兩側和中間靠近尾部的地方有鱗,而且中間的鱗也只有三片。德國鏡子魚體形較粗壯,側扁,頭后背部隆起,頭較小,眼較大,體表鱗片較大,沿邊緣排列,背鰭前端至頭部有1行完整的鱗片,背鰭兩側各有1行相對稱的連續完整鱗片,各鰭基部均有鱗,個別的個體在側線上見有少數鱗片。側線大多較平直、不分枝,個別個體的側線末端有較短的分枝。

鏡鯉鱗片少、生長速度快、含肉率高、肉質好,已被中國水產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適合在我國推廣的水產優良養殖品種。在合理的放養密度和較優的飼養條件下,鏡鯉生長速度非常快,在黑龍江地區(生產期120天)當年可育成規格達150克的魚種,2齡商品魚規格可達1公斤以上。飼養成活率達98%左右,越冬成熟率達96%。在德國鏡鯉的養殖密度與其它鯉魚的養殖密度相同的條件下,鏡鯉的生長速度超過其它鯉魚的生長速度。

鏡子魚的生長習性

該品種是從原西德引進的品種,經過黑龍江水產研究所20多年的系統選育,已選育出適于我國大部分地區養殖的德國鏡鯉選育系。選育系最顯著的特點是比原種在抗寒、抗病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體色隨棲息環境不同而有所變異,通常背部棕褐色,體側和腹部淺黃色。鏡子魚性成熟年齡雌魚3~4齡,雄魚2~3齡。繁殖水溫17~25℃,最適水溫19~22℃。 

鏡子鯉鱗片少、生長速度快、含肉率高、肉質好,已被全國水產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適合在我國推廣的水產優良養殖品種。在合理的放養密度和較優的飼養條件下,德國鏡鯉生長速度非常快,在黑龍江地區(生產期120天)當年可育成規格達150克的魚種,2齡商品魚規格可達1公斤以上。飼養成活率達98%左右,越冬成熟率達96%。在德國鏡鯉的養殖密度與其它鯉魚的養殖密度相同的條件下,德國鏡鯉的生長速度超過其它鯉魚的生長速度。

鏡子魚名字的由來

臨近地中海的阿爾及利亞漁村姑娘,幾乎每人都有一面用以梳妝打扮的鏡子。這種鏡子有一個花紋精細的彎柄,背面有一組圖案,鏡面晶瑩閃光,能清晰地映現出人的臉影。但當你仔細觀察時,會發現這并不是一面普通的鏡子,而是一條硬邦邦的魚干。彎柄是魚尾,背面的圖案是魚鱗,而閃閃發光的鏡面卻是魚肚。因此,當地人稱這種魚為鏡子魚。鏡子魚的肉非常鮮嫩,不過,鮮魚你是吃不到的,因為當你把鮮魚放在鍋里煮時,它立即化成了魚湯。只有把它腌制成咸魚,才能使魚肉凝固起來,成為美味佳肴。

鏡子魚敦煌月牙泉事件

鏡子魚

2015年7月下旬以來,著名景點月牙泉,出現了罕見的群魚浮出景象。8月1日,敦煌市旅游局工作人員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些魚在每天早晨浮出水面,雖有眾多游客接近拍攝,但它們并不因此而離去。根據其脊背形如鐵片的特征,當地不少人判斷它們是銷聲匿跡多年的鐵背魚。原文地址:http://www.ufo-1.cn/article/201605/980.html

當地沒能確切地解釋近些年并不常見的群魚浮出景象。月牙泉位于敦煌城南7公里的鳴沙山北麓,因“亙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為奇觀。坊間流傳,月牙泉有“三寶”:鐵背魚、七星草、五色沙。月牙泉連續下降多年的水位,在近年逐漸恢復并保持在1.5米左右,而且時常會出現泉水上漲溢出圍欄的景象。

2016年5月1日,國際旅游名城敦煌著名景點月牙泉內出現了罕見魚種——鐵背魚浮出水面的景象,引大批游客圍觀拍照。

事實上,這種多年鮮見的敦煌“土著”魚種在月牙泉中已銷聲匿跡多年。在去年7月下旬,月牙泉也曾出現過場面更為壯觀的群魚浮出水面,并被游客抓拍到。不過,此后又再次從民眾視線中“消失”大半年。

根據網友上傳的實拍視頻呈現,5月1日出現在月牙泉里浮游的“鐵背魚”約有二三條,不過目測約有1尺長的“個頭”較1年前亮相的魚群普遍要大了不少,游客的圍觀亦未驚擾到它們悠閑覓食。

鏡子魚

目前,當地官方沒能確切地解釋這一并不常見的現象起因。不過記者注意到,在官方一系列嚴格的生態治理措施之下,月牙泉連續下降多年的水位,在近年逐漸恢復并保持在1.5米左右,而且時常會出現泉水上漲溢出圍欄的景象。

位于敦煌城南7公里的鳴沙山北麓的月牙泉,古稱沙井,俗名藥泉,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因“亙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為奇觀。其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彎曲如新月。坊間流傳,月牙泉有“三寶”:鐵背魚、七星草、五色沙。

認識水中的其他精靈生物

鏡子魚目前也已經成為了一種食用性的魚,關于敦煌月牙泉的傳說也只是人們的一種美好向往,但是鏡子魚作為一種水中的精靈,確實有一種獨特的特點,并且鏡子魚本身確實和其他的魚類有所不同,除了鏡子魚,在水中還有一些生物也是比較有特點的,下面就帶大家來認識一下。

鏡子魚

死亡谷沙漠魚

沙漠魚生活在死寂的沼澤地“死亡谷”,目前仍是北美洲海拔最低、最干燥、最熱的地區,沙漠魚的體型、大腦和行為都很靈活,其發育受早年環境的影響很大。這種靈活性稱為表型可塑性,它對沙漠魚表型多樣性的形成起著關鍵作用。許多動物如蜜蜂和脊椎動物都有表形可塑性。一些特殊表型的形成取決于他們特殊的棲息地,一旦棲息地變了,表型特征也會發生變化。死亡谷中的水溫不適宜沙漠魚的生存繁衍,其中著名的“魔鬼洞”是沙漠魚唯一天然的棲息地。可塑性也是有遺傳基礎的,由生物個體的染色體組和生存環境共同決定。一個適應性進化的新方向取決于生物體本身是可變異的,這種變異共同取決于基因型和結構、生理、行為上的表型可塑性。

沙漠魚就是其學名。這是一種瀕危魚種,因為它的生存完全依賴于環境:沙漠中罕見的水源是它生存的必要條件。所有種群的棲息地都是在死亡谷中的一個小水池里。因為地下水資源枯竭,所以瀕臨滅絕。沙漠魚是比較小的魚。

鏡子魚

西藏高原裸鯉

棲息于高原湖泊或河流緩靜流水處,水深0.5m~1.0m處多見。以底棲硅藻和藍藻及小型浮游動物輪蟲類為主要食物,也食水生維管束植物和個別的枝角類、橈足類及搖蚊幼蟲。每年6月為繁殖旺季,此時常見有在江河岸邊進行生殖游弋的魚群。體長200~350mm,體重200~500g的魚類絕對懷卵量一般為3000~6000粒。相對懷卵量12~32粒/g。

背部深綠色,體側濃綠色或黃綠色,間雜云斑和小黑點,各鰭具有小黑點數行。體長形,稍側扁,頭略大,吻鈍圓,個別稍扁平。口端位或亞下位,馬蹄形。無須。背鰭起點位于體中點稍前,背鰭最后不分枝鰭條細長,下半部硬,上半部軟,其后緣有鋸齒16~22枚。腹鰭與背鰭第4~6分枝鰭條相對。尾鰭叉形。身體幾乎裸露,僅在肩帶部有少數不規則鱗片。下咽齒2行。鰾2室,后室為前室長1.63~2.05倍,腸管簡單或盤曲,為體長2.03~4.65倍。

鏡子魚

黃河鯉

陜西黃河鯉魚,主要產于陜西境內的黃河干流及其重要支流河段,以黃河干流河灣地帶的陜北神木、府谷和關中東部的華陰、潼關等市縣河段產量最豐。陜西黃河鯉魚以肉嫩鮮美、營養豐富,與寧夏黃河鯉、河南黃河鯉、山東黃河鯉、山西天橋黃河鯉并列為黃河干流的“五大名鯉”。

鏡子魚

塘鲺

屬夜行性動物,白天靜靜地藏在河底的坑里或樹根下。食量大,如多瑙河鲇的大型種類會襲擊小型的水鳥或老鼠,底層兇猛性魚類。怕光,喜歡生活在 江河近岸的石隙、深坑、樹根底部的土洞或石洞里,以及流速緩慢的水域。

鏡子魚

長江黃顙魚

黃顙魚食性是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覓食活動一般在夜間進行,食物包括小魚、蝦、各種陸生和水生昆蟲(特別是搖蚊幼蟲)、小型軟體動物和其它水生無脊椎動物。有時也捕食小型魚類。其食性隨環境和季節變化而有所差異,在春夏季節常吞食其它魚的魚卵。

鏡子魚

最小脊椎動物蝦虎魚

蝦虎魚大都游泳力不強,活動范圍較窄。少數種類有生殖洄游習性,進入河川。蝦虎魚的食性很雜,比它小的魚、蝦、蠕蟲及其他魚類的卵都是蝦虎魚的食物。主要攝食蝦、蟹等甲殼類、小型魚類、蛤類幼體,有的攝食底棲硅藻;生活在淡水的種類也食水生昆蟲和蠕蟲。生活力強,離水不易死亡。性成熟期較早,一般肉食性種類一年成熟,植食性種類兩年成熟。

鏡子魚視頻:

小編結語:鏡子魚雖然并沒有很多的故事發生,但是在一些地方,對于魚類也還是具有一定的崇拜特性的,尤其是我國的西藏新疆等地方,有的地方對于魚類的崇拜是出于宗教的特性,有的地方對于魚類的崇拜是出于對自然環境缺乏了解造成的。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01485
本文標題:鏡子魚資料揭秘,認識水中的那些精靈動物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