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蛇,盤點世界上那些神奇的蛇類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神奇生物  時間:2021-05-22 

關于玻璃蛇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說玻璃蛇是一種透明的蛇,能夠直接的看到蛇的內臟以及骨骼,但是這種蛇并不叫做玻璃蛇,而且這并不是一種蛇,而且某些種類蛇的白化品種,一般是基因變異導致的結果,由于身體是透明的,因而被稱為玻璃蛇,但是在科學上,有一種蛇也被稱為玻璃蛇,雖然叫做玻璃蛇,但是其實這是一種蜥蜴,體長能夠達到一米二,但是尾部就占據了其中的三分之二,這種蛇能夠在緊急的情況下將自己的身體和頭部分離,能夠和壁虎一樣,玻璃蛇也算是一種非常神奇的動物,雖然玻璃蛇不能算是蛇,但是卻其實在蛇類的世界中,有許許多多千奇百怪的蛇,下面就帶大家來認識一下。

玻璃蛇

玻璃蛇的身體特征

玻璃蛇體長2 m,光滑異常,白色透明,骨骼和內臟清晰可見。這種蛇的眼瞼能夠任意張合,當它遇到突襲時像壁虎一樣,尾部可以脫離身體。主要分布在美國威斯康納州東南部。中文學名阿西娜玻璃蛇

阿西娜玻璃蛇其實是一種無腿蜥蜴,它長達1.5米,在受到襲擊時,身體會斷成數段,在混亂中它的頭部會趁機逃走,接著它還會長出一個新的軀干,但是這種蛇被稱為玻璃蛇的原因是由于這種蛇非常的脆弱。

玻璃蛇的科學數據

中文學名:阿西娜玻璃蛇

拉丁學名:Glass Snake

別    稱:玻璃蛇界動物界

分布區域:美國威斯康納州東南部

體    長:1.5米-2米

特    征:白色透明,骨骼和內臟清晰可見

英文名:Athena glass snake

玻璃蛇

玻璃蛇屬于蜥蜴的一種

由于巨型蛇骨易碎、很難完整保存,因此在以往相當長的時間內,有關蛇的起源曾是困惑科學家們很久的問題,昆士蘭州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杰克·蓋隆認為這一完整蛇骨的發現有助于科學家了解蛇是由蜥蜴進化而來,及其進化發展過程。蛇家族遠在岡瓦納大陸時期的古地中海(現在是各自獨立的澳洲、南極洲、非洲以及南美洲)就存在,至今已經數千萬年。

最近,科學家在澳大利布里斯班亞艾薩山附近發現了保存完好的蛇骨化石,其長度大約有18英尺,著名的《自然》雜志對它的特征進行了詳細描述。科學家將其命名為“天蛇”,該名詞來源于澳大利亞土著,在一些神話傳說中土著人將洪水等自然災害的發生歸咎于“天蛇”,此物與天上的彩虹關系密切。

蓋隆他們還曾發現了被嚴重破壞變形的巨型蛇骨化石,據推測可能比“天蛇”出現的時間還早。科學家指出,遠古時期的蛇有著相對堅固并不靈活的咽喉,而不像現代蛇咽喉部結構非常松散可以張大嘴吞下比它們身體大幾倍的動物。

因此科學界都一致認為,蛇類的祖先就是遠古時期的蜥蜴進化而來的,而玻璃蛇從生物特征來看,就是屬于蜥蜴的一種。

玻璃蛇

認識千奇百怪的蛇類

關于玻璃蛇這個名字的來由或許已經不重要了,但是說到蛇類,就會有說不完的事情了,在地球上,生活著種類非常多的蛇,有的蛇為了能夠適應特殊的生存環境,于是就進化出了千奇百怪的形態,并且還會有非常神奇的本領,這一切的出現都是為了能夠很好的為物種的繁衍提供方便,那么下面就帶大家來認識一下這些神奇的蛇類。

玻璃蛇

氣功蛇

氣功蛇:在西班牙的馬德里地區生活著一種綠色的小蛇,別看它其貌不揚,一身的“硬氣功”卻是極其了得。

它常在盛夏的夜晚爬到公路上納涼,一點也不怕來往的車輛,原因在于氣功蛇的腹部生有一個"吸氣囊",遇有緊急情況,能象輪胎充氣一樣,很快吸滿空氣,并將吸進的氣體迅速通遍全身,就像打足了氣的輪胎,無論你怎么壓,它都毫不在乎。由于它能像人一樣使出“氣功”的絕活,能承受很大的壓力。因此,當地人叫它"氣功蛇"。

當它“運氣發功”時,連8噸重的卡車都對它無可奈何。

玻璃蛇

香蛇

在圭亞那的邦可那村,有一種奇異的蛇。它的身上能發出香味,有防蟲、防蚊等作用。更有意思的是,香蛇能將身體蜷縮起來,絞成一種非常美麗的“花斑”,當地人利用這一特殊的自造花型,用膠水灑在蛇身上定型,制成美麗的蛇窗格。

正是因為這種奇特的特性,香蛇被當地婦女用來制作耳環,她們把香蛇抓來之后,用一種膠水把它的身體盤成一個圈,戴在耳朵上面,香蛇具有很頑強的生命力,當它被人捕捉以后,它會一動不動,身體也從尾巴開始萎縮,香味也漸漸變淡,幾天之后,香味漸漸沒有了,當地的婦女就會把它遺棄再去捕捉其他香蛇,這個時候的香蛇已經奄奄一息。只要一脫離控制,它們就會努力的吸收水和食物,慢慢的緩和過來,所以說一條香蛇,一生會被捉到很多次。

玻璃蛇

耳環蛇

在非洲喀麥隆西部有一種細如手指的銀槍蛇,當地婦女喜歡用它做耳環。銀槍蛇呈鉛灰色,捕捉后,人們先拔去它的毒牙,然后將它扎成小圈,墊上襯條,系上細線吊在耳垂上。于是一條活蛇就被掛在了耳朵上,它時時昂起頭,吐出火紅的舌頭。一副銀槍蛇耳環可戴八九天,待到蛇死后再換新的。

玻璃蛇

冰凍蛇

愛爾蘭地區有一種冰凍蛇,在寒冬季節,當地的老人常把直挺挺的冰凍蛇當成手杖來用,有的居民還把盤臥冬眠的蛇串編成門簾,用來擋風。直至春暖花開,這些“手杖”、“門簾”就悄悄地離去了。

玻璃蛇

擺渡蛇

非洲桑給巴爾西部地區的許多內河渡口,不是用人劃船、點篙,而是用蛇作動力來擺渡。這種叫做“復庚乞德”的擺渡蛇,體表烏黑光亮,頭部特大,舌細長,水性好,力氣大,一次能拉動一艘載幾百千克物件的渡船。擺渡蛇性情溫順,從未發生過傷害人畜或拉翻渡船的事情。

玻璃蛇

吐絲蛇

南歐希臘北斯波拉提群島上有一種吐絲蛇。吐絲蛇的頭部下方有一個鼓鼓的囊包,囊包里盛滿了可噴射成絲的半透明狀液汁。這種汁液噴出后一遇空氣即可成絲,這種絲比蜘蛛網強韌200倍。當地人非常喜歡這種蛇絲,常用它制成堅韌輕便的蛇絲漁網。這種網不但比一般漁網堅韌,而且具有不怕海水腐蝕,而且能防高溫的優點。

玻璃蛇

飛蛇

在東南亞熱帶雨林中生活著一種頗為奇特的爬行動物:飛蛇。雖然沒有類似翼膜的附肢,但它能夠使身體彎曲成“S”形,巧妙運用空氣動力學的原理,使自己在空中滑翔,并且能靠扭動自身肋骨所產生的動力來改變方向。為延長滑翔時間,天堂樹蛇在空中平均1 s收腹一次,使整個身體呈扁平狀,就像一個微型滑翔傘一樣。這種蛇最喜歡用尾巴將自己掛在高高的樹枝上晃蕩,然后就是突然從10多米的高度“飛下來直沖地面”。對其他蛇類或者爬行動物而言,這樣的行動無異于自殺之舉,但飛蛇卻能安然無恙。這其中到底隱藏著些什么樣的秘密呢?原文地址:http://www.ufo-1.cn/article/201605/971.html

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科學家發現,這種蛇在“飛行”途中并不是“大頭朝下”直沖地面,而是采用一種頗為獨特的姿勢在樹枝間滑行,在沒有翅膀的情況下,它們最遠能滑行出約24米。研究人員確認,飛蛇擁有無與倫比的空氣動力學知識,因此能充分利用自身形態變化,在外界氣流的幫助下,穿梭于大大小小的樹枝間。

玻璃蛇

食草蛇

食草蛇,又名白圈蛇,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的倫貝島上,專好食草,長約1 m,背部有十多個白圈形花紋。當地農民將它捉入雜草較多的農田中,不出數日,蛇就能將田中的雜草吃得精光,而決不侵害農作物。有趣的是,這種食草蛇從不傷及人和禽畜,頗受人們歡迎。

玻璃蛇

裝死蛇

在南美有一種豬鼻蛇,善于裝死,素有“裝死老手”之稱。如遇敵害,它就一動也不動,像死了一般,借以蒙蔽對手,死里逃生。

玻璃蛇

纏人蛇

非洲有一種蛇纏旅店。在這種旅店中,客人一躺下,就有條條小青蛇爬來,纏在客人的手、腳、頭頸上,與人同睡。原來,這是店主特意放養的“纏人蛇”。這種蛇無毒,身上會發出一種辛辣的氣味,使擾人難眠的非洲毒蠅不敢近前,從而保護了旅客的安全。

玻璃蛇

“寵物”蛇

印度尼西亞亞佛羅勒斯島上有一種無毒的“跟跟蛇”。它像小狗一樣,跟隨主人形影不離。主人下田時,它就四處驅趕啄食的鳥類;主人回家,它也跟著游回來。 

玻璃蛇

滾蛇

 在埃及沿海地區,可以看到樹上掛著一種白色的圓環,這是一種無毒蛇,叫滾蛇。它首尾相連,靠全身肌肉的劇烈蠕動而彈動軀體,可以在地上滾動,也能爬樹和上坡,而且行動迅速。

玻璃蛇

待客蛇

突尼斯詩斐米德人逢遇客人來訪時,主人定會把兩條蛇裝在客人的口袋里,以表示對客人的盛情歡迎之意。這兩條蛇一黑一紅,黑蛇表示友好,紅蛇則表示歡樂。客人不僅不能表示出恐懼和厭惡感,而且還應按當地風俗向主人表示謝意和高興,否則主人會認為你不誠實,甚至還會產生反感。

變色蛇

在馬達加斯加島上,有一種變色蛇,它的體色會因環境改變而迅速改變。這種蛇藏在青草中時,全身立即變成青綠色;如果它蜷縮在巖石下或盤纏在枯樹上,則馬上變成黑褐色;要是把它放在紅色的土壤上,全身很快又變得像胭脂一樣。

滅火蛇

在南美亞馬孫河畔的密林里,一種名叫“蘇魯庫庫”的毒蛇擅長滅火。它對林中出現的火災十分敏感,一見火便奮不顧身地沖上去,以滾動身體的方式將火撲滅。這種蛇表皮能分泌一種黏液,起隔熱作用,使它能在不太旺的火堆上停留較長時間。

撒粉蛇

在非洲馬達加斯加島上,有一種“撒粉蛇”,這種蛇“記憶力很差”,出洞走遠了就找不到“回家”的路。因此,它在經過的地方,都要從身上脫下一些皮,干了以后就像撒了白色粉末的一條帶子,以作為回洞的記號。

看家蛇

沙特阿拉伯有一種無毒的“四鰻青”蛇,相貌可怕,連野獸見了也會嚇得落荒而逃。當地居民將其精心喂養,讓它看家護院,驅趕野獸。

盾尾蛇

這種蛇原產于斯里蘭卡。它的尾巴極似一面盾牌,大而扁平的蛇尾鱗甲上還長有針一樣的長刺,一遇敵,即以其盾尾反擊,常令偷襲者望風而逃。由于這種蛇頭尖尾大,故模樣十分古怪。

果舌蛇

這種蛇生活在巴西草原上,全身披著綠色的花紋,長約1.5 m,是一種無毒蛇。其特點是舌頭上長有一粒果形舌粒,乍看酷似一顆鮮紅的櫻桃。它覓食時,先將身體游移至綠色植物上,然后將舌尖伸出,一些小鳥看見它那紅色的舌粒,誤以為是好吃的果子,即去啄食,果舌蛇便迅速將其咬住,美餐一頓。

橋蛇

橋蛇生活在莫桑比克叢林地區,喜歡群聚,并常絞纏在一起。一遇江河,它們便會像搓纜繩一樣緊緊地絞纏在一起,并逐漸連接延伸。它們還會將“纜繩”的兩端分別纏繞在河岸兩旁的樹干上,形成一座蛇橋。蛇橋不僅可供蛇通過,體輕膽大的人也可踩著過河。

碎蛇

在湖北省利川市謀道區境內,有一種神奇的小蛇——碎蛇。碎蛇長約40 cm,秤桿般粗細,外貌與鱔魚相仿,當地人又稱之為“干黃鱔”。而它的常用名則叫“碎蛇”,此名是由它的身體容易碎斷而得來。碎蛇身體特別脆,從樹上掉下便會“粉身碎骨”,不久便長出新尾巴。它沒有四肢,僅存殘跡,小眼睛,身如蛇狀,行動也極似蛇的爬行。它的尾巴極容易斷,可它的再生能力特別強。故人們又稱為“脆蛇”和“碎蛇”。

蠟燭蛇

在幾內亞海灣的洛俾島,有一種叫“庫加沙”的蠟燭蛇。“庫加沙蛇"身體里含的脂肪特別多,特別是舌頭上的脂肪更多,而且它身上、皮膚、舌頭上的油極容易燃燒。人們抓到后去除內臟曬干,再在蛇身中間穿一條棉芯,然后將蛇身縛在一根鐵棍上,插在燭臺上,點燃后就能照明,光亮比一般油燈還亮。一條蛇可點三四個晚上。

玻璃蛇視頻:

小編結語:玻璃蛇只是眾多神奇動物中的一種,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那些奇特的生物存在也只是為了能夠更好的適應環境的變化,玻璃蛇的形態的特征以及生物特性也只是為了能夠應變環境發生環境,也不要從字面意思去理解這種動物。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01486
本文標題:玻璃蛇,盤點世界上那些神奇的蛇類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